為優化農機化發展結構、適應新形勢農業結構調整的需要,扎實有效地做好設施種植機械化各項工作,淄博市農機事業服務中心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設施種植機械化技術和裝備應用工作,成立設施種植機械化工作領導小組,主要領導任組長、親自抓,分管領導靠上抓,農機推廣科具體抓。領導小組深入區縣、鄉鎮、農村和示范點不定期進行督導,及時了解掌握發展動態,化解工作中遇到的制肘問題。此外,組織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技術指導服務。結合設施農業發展實際情況,積極為設施農業園區提供機械化新機具新技術推廣服務,組織園區人員到廠家、農機展覽會、先進示范園區參觀見學,了解掌握設施農業先進機械及機械化技術,堅持融會貫通、學以致用,積極做好本區域的設施種植機械及技術推廣工作,提升設施種植機械化水平。截止2020年底,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245萬千瓦,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1.25%,設施種植機械化作業水平達到46.3%,設施農業設備137158852平方米;日光溫室(蔬菜大棚)種植面積16萬畝,播種面積21.4萬畝;林果種植面積73萬余畝,果品產量123萬余噸;中藥材種植面積3.5萬畝。微耕機保有量27635臺,113292千瓦;覆膜機11臺;排灌機械65402臺;田園管理機18787臺,77488千瓦;果樹修剪機310臺,460千瓦;馬鈴薯收獲機88臺,24千瓦;花生收獲機19臺;果蔬初加工機械125臺套,設施種植機械化裝備水平和作業水平有較大提升。全市設施種植重點推廣設施環境自動調控、電動卷簾、耕整地、節水灌溉、高效植保、二氧化碳氣肥使用、育秧移栽等機械化裝備和技術,設施種植基本實現了卷簾電動化、耕作機械化、灌溉節水化、建設標準化、植保綠色化、管理規范化發展目標。
在推進全市設施種植機械化方面雖然取得一些成績,但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南部山區設施種植農業機械化程度低。山區農業基礎設施落后,林果、中藥材種植地塊地形復雜,機械作業受限;果園種植密度大,不規范,基本沒有蘋果設施種植。林果設施種植的桃、櫻桃自用購置的微型農機具,動力小、效率低,只能緩解山區農民的勞動強度,不能解決山區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土地分散制約了種植機械化的實施。設施農業占地規模通常都比較大,原有土地不可能都符合建大棚條件,必須重新調整承包土地,一家一戶又難以做到,發展設施農業受到制約。土地分散經營使單戶農民購置農機投入成本加大,制約了設施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進程。二是設施農業的科技含量不高。有的區縣設施農業主要是以簡易的塑料大棚、日光溫室為主,智能化、設施環境可控程度、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強的連棟溫室所占的比重還很小,一旦遭遇災害性天氣,將大大影響生產。三是籌集設施種植機械化設備的資金較困難。從目前情況看,發展設施農業一次性投資較大,建設一般塑料大棚需要資金3-5萬多元,加之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機械設備購置,當年難以收回投入,因此群眾積極性受到影響。設施種植農機化新機具、新技術研制開發力度不夠,適宜山區機械作業性能好的農機具偏少,且品種單一。四是效益降低,風險增大,保障偏弱,影響了創業者的積極性。近年來,由于人工、化肥、種子、農藥、土地流轉等成本上升,設施種植行業收益減少;由于設施種植行業生產受自然環境、氣候條件、市場因素等影響明顯,風險較大,一旦發生自然災害或是市場價格波動太大,對設施種植行業的生產、銷售都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造成很大損失;與之相對應的保障體制和制度尚不夠健全,存在救助標準低、數量少、商業保險公司不愿接受設施種植行業投保等問題,設施種植行業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這些因素都影響了設施種植從業者的生產積極性。五是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不夠高,技術服務力量薄弱。綜合型專業技術人員匱乏,設施種植行業工作比較辛苦,種植從業者多以年齡較大、無技術特長的中老年人為主,幾乎沒有年輕人,對于先進適用的設施農業機械認知度較低,整體素質、服務水平與設施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不相適應,也導致了新技術推廣應用的短板。
加快提升淄博市設施種植機械化建設的建議:一是大力推廣應用智能農機裝備。加大智能農機裝備及新技術的推廣力度,推動物聯網技術與農機裝備和農技工藝的融合,降低種植工藝對人工的依賴,實施精確通風、施肥、噴藥、光照等功能,降低管理費用,提升種植效益;加快水肥一體化技術的推廣進度。結合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加快設施農業應用水肥一體化機械,實現定時、按需澆水施肥,建立完善水肥一體化技術推廣示范點。二是加強標準化種植,產業化發展,品牌化建設。引導設施種植行業種植戶加大種植規模,增加智能農機的使用,用較少的人員、較輕的勞動強度培育更多、更好的設施種植行業產品,提高設施種植行業標準化水平,創立發展農產品名牌,實現規模經濟效益。以現有種植標準園為依托,做好綜合協調,幫助其繼續發展壯大,盡快形成龍頭帶動作用。將設施種植行業作為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重要手段,大力發展設施種植行業,并給予必要的技術支持,帶動廣大散戶種植群體。三是加強資金政策扶持。積極爭取農業農村、財政、農村商業銀行等部門的支持,統籌財政資金、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推進設施大棚宜機化、智能化的建設與改造。加大農機購置補貼支持力度,將更多設施種植裝備納入補貼范圍,積極探索成套設施裝備補貼路徑。積極引導各類民間資本投入設施種植機械化發展,制定鼓勵農民和社會投資的優惠政策,加快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四是開展培訓,提升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對于管理人員應當加強培訓或聘請職業經理人;著力培養一批懂管理、懂市場、懂技術、會生產的新型農民,以適應新形勢下農業生產尤其是設施種植行業產業發展的需要。
(來源/作者:山東省淄博市農業機械事業服務中心農機推廣科 胡金良 郎咸娜 楊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