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上天”后還需“落地”
“我在第一次飛行的時候,當時載人飛船上也搭載了種子”。楊利偉介紹,航天育種是科學研究的一個過程,普通種子并不是“帶上去”就能用。“我在飛行時‘帶上去’的種子,經過了3-4年的時間、2-3次的育種選種以后,再把其中對我們人類有利的種子品性保存下來,最后才可以使用。”
我國航天育種產業發展30年以來,取得了一大批成果,在關鍵技術開發、重要種質創新以及品種選育和成果產業化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作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楊利偉提到航天員在航天育種中的關鍵作用時說:“航天育種是科學實驗中的一項,航天員是航天育種實驗的直接實施者,這是航天員的一份責任,將來還會有大量的科學實驗需要航天員去參與”。
作為全國性共謀發展、互助協作的航天育種共享平臺,航天育種產業創新聯盟可以在實際應用中發揮哪些作用?論壇上,航天育種產業創新聯盟理事長梁小虹表示,首先,聯盟要把國內航天育種和相關領域專家組織起來,匯聚科研力量,深入進行航天育種機理研究,完善理論研究。其次,航天育種是發展未來農業很好的載體和途徑,聯盟在轉化研究成果的過程中要注重產業化,擴大應用推廣范圍,讓航天育種的發展成果惠及“三農”。
中國航天育種研究比俄羅斯走得遠
論壇中,劉錄詳、雷振生等航天育種領域專家針對“航天育種助力未來農業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開展了主題報告;航天育種產業創新聯盟與華南農業大學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園藝分院等7家區域戰略合作伙伴進行簽約;聯盟新聘請8位委員會專家,同時納入15家單位作為聯盟新成員。此外,聯盟還正式發布和啟動了《航天育種發展報告1987-2018》藍皮書的編寫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聯盟新聘專家之一加琳娜·涅赤塔伊洛既是俄羅斯科學院院士、俄羅斯宇航科學院院士,也是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談到中俄兩國在航天育種方面的合作時,她表示,中國航天育種在國際上非常有競爭力,中國不僅做過了俄羅斯之前所做的一些實驗,還在此基礎上新增了很多方向,比俄羅斯走得更遠。“俄羅斯目前還在組建各種航天育種基地,而中國已經將航天育種發送到了月球,這是俄羅斯之前沒有做過的,中國的航天育種在國際上極具潛力和競爭力。”加琳娜·涅赤塔伊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