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土生土長的肅州人,在丁海的印象中,六分村曾經一度是“風吹石頭跑,地上不長草”的光景,人們的收入多靠外出務工。
沒想到短短幾年,這片黃沙遍布的土地上,一座又一座日光溫室拔地而起,成了戈壁灘上的“常駐民”。
走進酒泉市肅州區銀達鎮六分村戈壁農業產業園日光溫室大棚,一顆顆拳頭大小的火龍果垂掛在蔓條上,白色的火龍果花瓣層層疊疊,在陽光的照耀下分外鮮艷。
這是丁海發展旅游觀光采摘農業的一個新思路——南果北種,讓南方熱帶水果在北方戈壁灘上開花結果。
戈壁灘還能種熱帶水果?
剛開始,很多人都不相信,丁海也抱著試試看的態度。
2014年,丁海南下了解到,火龍果一次栽種可持續30—50年,其他熱帶水果也在20年左右。雖一次性投入大,但后期成本低,田間管理、人工成本都低于常規蔬菜,非常適合戈壁大棚種植。
說干就干,很快,丁海建起了2棚火龍果、4棚臺灣青棗、4棚無花果及2棚香水檸檬。并就適應性、口感、產量等方面不斷比對、分析、嘗試。終于,丁海的大棚迎來了第一個豐收季。
“無花果平均畝產1000斤,每斤能賣到25元,火龍果平均畝產5000斤,每斤能賣到39元,這些熱帶水果成了名副其實的‘致富果’。”丁海說。
南果北種發展的同時,丁海也經營著相對穩定的傳統蔬菜大棚,至目前,包括熱帶水果、茄子、西紅柿、葫蘆等果蔬在內,丁海已在戈壁灘上建起了103座大棚。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自身發展的同時,2013年,丁海還籌資300多萬元成立了肅州區榮鑫蔬菜專業合作社。幫助300余名社員搭建日光溫室,無償傳授特色林果和蔬菜種植技術。
在他的帶領下,附近幾個村的日光溫室種植規模達300余座。合作社采取訂單農業的模式,重點種植熱帶水果和蔬菜,吸引周邊地區居民觀光采摘。先期加入合作社的農戶人均收入達3萬元,合作社年利潤達200萬元,社員人均收入達40000余元,為當地農民致富創造了良好的平臺。
經過10多年不斷發展,現在,銀達戈壁現代農業產業園已成為集“無公害蔬菜種植、農業科技推廣、農民科技培訓、新品種展示、休閑采摘、鄉村旅游”為一體的高標準現代農業示范園。
在丁海等一批致富能人的帶領下,肅州區已建成總面積達2.5萬畝的戈壁日光溫室,成為中國最知名的戈壁日光溫室基地和有機生態無土栽培示范區。像這樣的日光溫室在銀達鄉就有1350座,參與農戶127戶,總收入達2300多萬。
作為戈壁農業發源地,近年來,肅州區跳出資源桎梏,以科技賦能,以發展產業園區為支撐,以節水高效、綠色有機為根本,在戈壁上發展現代農業,在非耕地土地上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在人工大棚設施內打造中高端農產品,逐步把“不毛之地”變成了“產業寶地”,為這片沉睡千年的戈壁灘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為了豐富戈壁農業,下一步,園區還計劃從養殖入手,不斷探索創新,找出戈壁農業發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