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毅在演講中表示,總有人說如果都發展有機農業會餓死人,這個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大力發展有機農業的德國雄心壯志,計劃讓有機耕地面積迅速達到1/5。目前看1/5還是安全的,德國一個人都沒有餓死,我國的有機食品僅僅占到食品市場1%的份額,遠遠成不了氣候,就算有餓死人的心,也沒有餓死人的量。”朱毅說。
朱毅進一步表示,“有機食品精耕細作,餓死人是肯定不會的,當然可能累死人。”但是任由農藥化肥濫用,人不累,土地累。土地“過勞死”了,還真會面臨蔬菜、水果、糧食不夠吃的風險。從另一個角度看,朱毅指出,選擇有機食品不僅對消費者有好處,對農民的健康、收入也有很大的好處。
“消費決定市場,市場引導種植。如果我們都舍得多花一點的錢去買有機食品,農民就會轉向有機生產,沒有農藥暴露的健康風險,還能增加收入。”朱毅說。
朱毅進一步表示,食品安全是有成本的,安全的蔬菜水果不是洗出來的、煮出來的,是種出來的、賣出來的。最早的食用有機食品的踐行者是為了保護環境,“現在的我們不忘初心,吃有機不僅是吃安全,也是為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朱毅提到,有機食品原本并不是奢侈品,以前沒有化肥和農藥的時候,消費者吃的都是有機食品。現在深山老林、偏遠地區還有很多沒認證的有機食品,價格并不貴,有機認證反而成為一門生意。朱毅認為有機認證不應該推向市場,應該免費,扶持引導大家種植有機。
“以往補貼農業的錢,都被用來補貼農藥化肥了。圍繞菜籃子的都找到了錢,種菜的反而沒找到錢,不是有機農產品的價格太高了,而是普通農產品的價格確實太低了。普通農產品的生態成本沒有算進去,過量使用的農藥化肥在生產使用過程中給土壤、水體和空氣帶來的污染,給媒介昆蟲帶來的災難,以及農產品不合理的低價帶來的農村社會問題,卻沒有計算進去。”朱毅說。
后疫情時代,有機食品的制造逆風飛揚。朱毅介紹,2020年12月的一項消費者調查顯示,疫情以來8.3%的消費者已經開始購買有機食品或增加了購買頻率,主要源自對健康和免疫力的關注。同時,便捷的在線購物和送貨服務也增大了消費者對有機食品的需求和消費。
朱毅在演講中提到,有機食品應該要選擇有機蔬菜種子或者是種苗,當從市場上無法獲得有機種子或者是種苗的時候,可以選用味精禁用物質處理過的常規種子和種苗,但應該制定獲得有機種子和種苗的計劃。遺憾的是,目前國內還沒有有機種子的生產企業,基本沒有有機標準意義上的有機種子。
朱毅舉例,比如蔬菜生產大縣壽光,一年要花五六個億來買種子,國產的許多老品種都已經慢慢消失了,這是農業新的“芯片”之痛。
朱毅表示,中國的有機種子有高附加值,希望可以在工業4.0的背景下突圍。有機種植和有機養殖的關鍵在于4.0條件下的智能化的供需合作模式,讓他們無縫銜接,消費者就可以買得放心,農民也可以種得安心。傳統產業可以在信息化智能化的4.0技術的支持下升級改造,更好地適應城市居民對高質量的有機農產品的需求。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