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開州竹溪鎮大坪村,隨著收獲機在地里一趟趟來回挖掘、薯土分離,一窩窩飽滿、漂亮的馬鈴薯從土里“鉆”了出來,一行行整齊地趴在土面上,人工便只需要輕松地“撿一撿”。
“以前人工收挖至少要花1個月,現在用機械3天就收完。”村民劉小平承包了120畝馬鈴薯地,在重慶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重慶市馬鈴薯綜合試驗站的直接指導下,將其打造成為馬鈴薯機械化綠色高效技術示范基地。基地進行了土地宜機化整治,引進了“希森6號”脫毒種薯,采用機械化耕種收,經過田間測產,畝產達2585.5公斤,畝節本增效1000元以上。
馬鈴薯是重慶大巴山區、武陵山區主要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重慶綜合試驗站站長黃振霖介紹,重慶馬鈴薯種植面積500萬畝左右,占全市糧食播種面積的1/6;總產量630萬噸左右,約占全市糧食總產量的11%。
據介紹,重慶馬鈴薯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僅有31%,其中機耕71%、機播1.4%、機收1.1%。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金黎平分析認為:“機械化利用率低已經成為制約重慶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
究其原因,重慶多丘陵山地,馬鈴薯多種在梯田、坡地,地塊小,地貌復雜,發展機械化難度大,基本靠人工種植,但由于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勞動力成本占種植成本的比重越來越大,管理措施比較粗放,難以標準化生產。
對此,農業農村部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專家指導組馬鈴薯專業組組長尚書旗建議,全國要協作加大對丘陵山區實用小型馬鈴薯機械的研發和應用,根據丘陵山區特點,研發出實用、高效、輕簡、安全的馬鈴薯生產裝備,用機械化推動重慶乃至整個西南丘陵山地馬鈴薯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