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省上下踔厲奮發,篤行實干,狠抓生產保供給,鞏固成果守底線,統籌協調促振興,多措并舉增收入,全省農業農村經濟呈現出穩中有進、進中提質、持續向好的發展態勢。
守牢糧食安全底線
“天雖旱,但我家種的玉米豐產了。”華池縣上里塬鄉上里塬行政村曹塬自然村村民史紀凱樂呵呵地說,“種了7畝金穗1203玉米新品種,采用全膜雙壟溝播技術,保水又保墑,玉米棒子粗壯,籽粒飽滿,1畝地產玉米1500多斤。”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省委省政府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堅決扛起糧食安全政治責任,省政府辦公廳印發《2023年全省穩定糧食生產行動方案》,逐級簽訂穩定糧食生產目標責任書,確保糧播面積穩中有增。
藏糧于地。“轟轟轟——”田野間傳來機械興修農田的聲音,窄塊塊、矮埂埂的碎片化“雞窩田”“巴掌田”,變成平坦整齊、渠系相連、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2023年我省出臺“1+3”政策文件,建立高標準農田建設管護新機制,建成高標準農田377萬畝,超額完成年度任務;摸排撂荒地96.8萬畝,全部完成復墾整治。
藏糧于技。旱作節水農業技術為保糧食安全再立新功,我省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1525.5萬畝、水肥一體化高效節水技術445萬畝、“兩年三茬”復種253.2萬畝。同時實施化肥農藥減量、測土配方施肥、綠色防控等技術,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48%以上。
種業是糧食增產的“芯片”。“省農科院培育的蘭天小麥品種抗旱又抗寒,我在清水縣永清鎮東關村種了11畝蘭天小麥原原種,平均畝產537公斤,在這山旱地高產上千斤啊!”天水旺澤泉種業公司負責人宋滿全介紹,公司2023年繁育蘭天小麥品種1萬畝,讓農民取得好收成。
2023年全省糧食生產經歷了春季低溫、夏秋伏旱,我省積極主動抗災減災、“旱口奪糧”,調整優化種植結構,開展復種補種,景電、引大、引洮等大型水利工程供水灌溉,西欠東補、夏欠秋補,全年糧食生產再獲豐收。全省糧食作物面積4066.35萬畝、比上年增加16.7萬畝,總產量1272.9萬噸、比上年增加7.9萬噸,連續4年穩定在1200萬噸以上,為穩端“中國飯碗”貢獻了甘肅力量。
守牢糧食安全底線的同時,守牢防止返貧底線,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建立健全“一鍵報貧”機制,啟動實施脫貧人口增收三年行動計劃,為7.8萬戶監測對象精準落實產業幫扶措施,開展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整省推進試點,經營主體累計帶動脫貧戶142萬戶。
鄉村產業持續提質
寒冬時節,放眼廣河縣田間地頭,一個個綠色的密封塑料“包子”整齊擺放。這是一株株玉米被收割、揉絲、打捆、粉碎后的青貯飼料。曾經亂堆亂放、焚燒會污染環境的玉米秸稈,如今成了牛羊喜食的“漢堡包”。
“玉米秸稈青貯后產生乳酸菌,變成優質飼草,牛羊最愛吃、易消化、育肥快。青貯飼草很搶手,1畝玉米秸稈收益達640元哩!”廣河縣畜牧獸醫發展中心主任馬小奇向記者介紹,全縣種植36萬畝全膜玉米,90%以上的玉米秸稈實現了青貯,出現了“家家糧改飼、戶戶牛羊壯”的景象。玉米秸稈通過牛羊過腹還田,形成了生態循環農業模式。
產業興,鄉村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鄉村產業發展,建立健全五級書記抓鄉村產業振興考核機制,先后出臺現代寒旱農業特色產業倍增行動、以養殖業牽引帶動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特色農產品及食品加工產業鏈鏈長制等一攬子政策措施,將年度到縣銜接資金和涉農整合資金60%以上用于產業發展。2023年,省政府分別召開牛羊菜果薯藥6場產業發展專題座談會,研究制定全省特色產業提質增效“1+6”方案等,推動產業提質增效。
聚焦“土特產”,我省做足“農頭工尾、糧頭食尾、畜頭肉尾”文章,大力發展“牛羊菜果蔬藥”六大產業和區域性優勢產業。預計全省優勢特色產業面積達到4436萬畝,蔬菜、蘋果、馬鈴薯、中藥材產量分別達到2955萬噸、740萬噸、1550萬噸和155萬噸;牛存欄558萬頭、出欄258萬頭,分別增長4.9%和4.1%;羊存欄2800萬只、出欄2550萬只,分別增長7.9%和11.9%。
田野里產業拔節生長,鼓起了農民“錢袋子”。“蘋果市場價格好,我們打造‘甘味’品牌的綠色有機蘋果,橫徑85毫米以上的12枚瑞雪蘋果售價150元,很是熱銷。”日前在山東青島舉辦的第20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上,慶陽居立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員工張馨文簽訂了上萬噸的訂單。
擦亮農業“綠色”底色,讓土地生金。“甘味”品牌日益凸顯,再次榮獲2023中國區域農業形象品牌影響力指數TOP100第1位,摘得“三連冠”。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全省農業農村部門開展招商引資活動427場(次),完成簽約項目822個、簽約額764億元,項目開工率95%,資金到位率45%,累計投產項目337個。新增轉規農產品加工企業59家、營收過千萬農產品加工企業107家。預計全產業鏈產值5790億元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2∶1。
產業之花,結出碩果。2023年前三季度,全省一產增加值增長5.8%,居全國第5;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9%,居全國第8,農民收入增速近10年首次進入全國前10,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和美鄉村宜居宜業
走進隴南市康縣岸門口鎮朱家溝村,燕子河清溪潺潺,麻柳樹枝干蒼勁。村內古道、古宅、四合院等建筑錯落有致,石碾、磨盤、石馬槽、石碑等遺存隨處可見,咖啡吧、酒吧、書吧、陶藝吧、民宿鱗次櫛比,農耕文化與現代景觀交輝。“宅改后環境變美了,游客來了,大家收入高了,民風變文明了。”村民朱旭說。
這是我省學習運用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加快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創建的一個實例。
2023年,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甘肅省“和美鄉村”創建行動實施方案》,省政府在臨夏召開現場會部署推進。全省上下聚焦“村莊美、產業興、百姓富、治理好、鄉風和、集體強”任務目標,通過項目帶動、產業支撐、生態治理、區域聯動、城鄉融合、創新驅動、要素支撐等,推動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齊頭并進,高效能推進“和美鄉村”創建。目前已認定第一批94個省級“和美鄉村”。
持續扮靚人居環境,鄉村處處煥然一新。我省持續推進鄉村建設示范行動,2023年完成500個省級示范村創建任務,帶動創建1080個市縣級示范村。開展改廁“提質年”活動,將改廁獎補資金從每座1500元提高到2280元,完成改廁28.7萬座,全省73%農戶用上了衛生廁所,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提升鄉村治理能力,文明鄉風浸潤人心。我省堅持抓黨建促鄉村振興,2023年公開選聘4049名鄉鎮未入編項目人員擔任專業化管理村黨組織書記,選派2.2萬名機關干部駐村幫扶。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村規民約實現行政村全覆蓋,矛盾糾紛化解成功率達到98.4%。
改革激發磅礴動能。我省穩妥有序推進3縣區農村宅基地改革和農村亂占耕地建住宅類房屋專項治理,實施村級集體經濟倍增計劃,2023年前三季度村均收入21.3萬元,同比增長153%。組織開展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和示范性家庭農場創建,全省農民合作社聯結小農戶占比達到36%,“五有”合作社占比達到61%,培育發展家庭農場6300余家。
向著新目標,奮楫再出發。2024年,全省廣大干部群眾將擰成一股繩、鉚足一股勁,砥礪深耕,履踐致遠,錨定建設農業強省目標,譜寫鄉村振興的壯麗新篇章。(記者王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