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推出大型融媒體報道《鄉味》,記錄各地做好“土特產”文章的鮮活故事,呈現“一村一品、一鎮一業、一縣一特”的產業發展新格局,一起去看新征程上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新華網呼和浩特12月1日電(李國棟 單德志)燕山北麓果飄香,塞外蘋果美名揚。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寧城縣地處燕山北麓高原腹地,得益于海拔高、緯度低、日照強、晝夜溫差大等自然優勢,這里盛產糖分含量高的大紅蘋果。
近年來,寧城縣蘋果產業逐步轉向科技種植、分級分選、冷鏈倉儲、精深加工等方向升級轉型,每年有9.8萬果農從蘋果產業中獲益,蘋果收入占到農民經營性收入的60%,一顆顆大紅蘋果成了農民增收致富的“金果子”,一幅果鄉美、果農富、果業強的鄉村振興圖景正在徐徐展開。
寧城蘋果收獲的季節。新華網發 (齊學濤 攝)
幾代人接續奮斗 大紅蘋果在高原開花結果
1978年,為了能夠在北方栽植大蘋果,寧城巴林果樹試驗場與沈陽農業大學合作,選用抗寒性強的東光蘋果與口感好的富士蘋果進行雜交育種,經過十幾年選育出寧豐、寧酥兩個品種。
1995年,在此基礎上又選育出蒙富、蒙光兩個新品種,隨后進行了大面積推廣種植。
2013年,蒙富蘋果入選為全國首批名特優產品目錄。寧城縣林業和草原局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王立新介紹,蒙富蘋果作為寧城的鄉土品種,把大蘋果的栽植區域向北緯推移了200公里,是內蒙古林果產業的一次突破。現在寧城縣蘋果種植面積已形成規模,總結出系統的高效優質栽培技術,被國家科委認定為蒙富蘋果標準化栽培示范區。
目前,寧城縣蘋果種植面積13萬畝,覆蓋16個鎮鄉街,有38個千畝以上基地、105處觀光采摘園,蘋果產業帶動從業農民年人均增收6100元。
寧城蘋果在裝車運輸。新華網發
產業集約化 大紅蘋果成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近年來,寧城縣立足市場需求和資源優勢,重點建設優質蘋果種植基地,優化林果產業布局,打破一家一戶零星種植模式,在淺山區主要栽培蒙富蘋果,在丘陵山區主要栽培南果梨和新蘋紅蘋果實現了從分散經營向成坡連片規模化發展。建成萬畝以上林果鄉鎮6個,集中打造了驛馬吐川、坤頭河川、黑里河川、熱水川4條林果產業帶。
蘋果種植戶徐海龍原來在自家山坡地種植了5畝蘋果,現在村里有了蘋果種植合作社,在合作社資金、技術、服務的加持下,種植面積增加到140多畝,并引進了新品種,每年收入50余萬元。
寧城縣興隆農場負責人徐海龍說,原來農戶小打小鬧種蘋果,質量把控、銷路等都是問題,現在農場集約種植,產品質量、經營管理水平都提高了,訂單不斷,銷路非常好,也形成了自己的小品牌。
目前,寧城縣共有23家蘋果種植合作社,并在政府主導下成立了寧城縣果樹經濟林協會,統一管理、統一包裝“寧城蘋果”商標;連續舉辦6屆“寧城蘋果節”,持續提升產品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2015年,“寧城蘋果”獲得國家工商總局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認證。
出村進城的寧城蘋果。新華網發 (齊學濤 攝)
大紅蘋果出村進城 成為城市里的“田間好物”
2023年,寧城縣13萬畝蘋果喜獲豐收。在小城子酵素蘋果種植大戶李洪的全酵素蘋果生產基地里,工人們忙著分揀、裝箱、直播帶貨。由于引進酵素蘋果生產技術,今年的蘋果果實飽滿、色澤鮮艷,很多區外客商提前下了訂單。
李洪全說,酵素蘋果采用農耕生產新技術,口感甘甜爽口,北京、深圳市民喜歡吃,回頭客非常多。
今年以來,寧城縣在京津冀等城市的商超設了“酵素蘋果”“有機蘋果”“塞北蘋果”等專柜,“田間好物”出村進城,吸引了大城市市民購買,也擴大了品牌知名度。
寧城蘋果種植基地。新華網發 (齊學濤 攝)
提升蘋果技術改良 打造北方優質蘋果基地
2018年,小城子鎮綠發農業公司引進了環保酵素農耕技術,率先在400畝果樹基地生產出酵素蘋果。這項技術的特點是不使用化肥農藥,環保酵素的原料來源于農業廢棄物,即果園里的殘果、落果、植物秸稈、秧苗等。現在,酵素蘋果推廣面積已經達到1040畝。
除了酵素蘋果,小城子鎮八座臺林果專業合作社運用中國農科院的富硒蘋果技術,生產的“葫蘆峪”牌富硒蘋果被評為“中國十大富硒品牌”,合作社果園被評為“全國綠色農業富硒果品示范基地”。
八座臺林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樹春說,通過生物轉化,植物葉面噴施等技術改良,富硒蘋果質量不斷提升,我們下一步將在遼寧、河北擴大富硒蘋果種植規模。
寧城縣瑞果怡然合作社與赤峰市林研所、市科技局生產力促進中心長期合作,實施科技成果轉化和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近期通過了國家級森林認證機構認證,標志著寧城縣果品生產標準又向前邁了一步。
王立新介紹,寧城縣圍繞林果產業推進“育苗、種植、冷藏、銷售、深加工”全產業鏈發展,蘋果產業成為全縣規模最大、覆蓋面最廣、持續效益最長的農業主導產業。寧城縣還將積極推動林果產業與文化旅游業深度融合,持續擴規模、提質量、增效益,把寧城縣打造成中國北方高寒特色林果產品重要生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