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規劃引領,產業布局有序優化。示范園總面積2.37萬畝,農業人口約2.1萬人,園區主要分為南、北兩個片區,南區主要是高新農業技術集成區和展示區,北區主要探索推廣農業農村產業發展的新業態、新模式,建設農業科技試驗示范推廣基地。結合新形勢調整優化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產業布局,重點打造城南路產業帶、揉谷產業路產業帶、孟楊路產業帶、楊扶路產業帶、小湋河產業帶“五大產業帶”,發展設施果蔬、經濟林果、苗木花卉、中藥材種苗、農作物良種、食用菌種植、現代畜牧業以及休閑農業等“八大類”主導產業,形成了布局清晰、重點突出的產業體系。

強化科技賦能,示范推廣效果明顯。積極聯合區內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和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兩所大學,開展農業科技創新,探索科研人才入鄉機制,鼓勵農業新產品、新技術試驗示范。設立楊凌種業創新中心,建設良種孵化基地,引進了先正達、良科等知名種業企業,促進種業科技成果轉化。楊凌智慧農業示范園全面建成,成為上合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的重要基地。常態化組織科技平臺技術服務團、專家學者顧問團、田園使者義務團和職業農民技術服務隊開展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服務。水培技術、基質栽培、水肥一體化、遙感監測等農業新技術在園區內全面推廣、廣泛滲透,示范園成為農業高新技術研發示范、展示推廣的重要載體。

注重政策扶持,經營主體量質提升。出臺新型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扶持政策,在示范園大力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積極開展新型經營主體提升示范工程。在市場準入、稅費減免、提供服務和優化環境等方面加大支持,累計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9家、家庭農場7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32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12個、產業化聯合體6個,形成了30個現代農莊組成的農莊集群,建成了無花果、火龍果、陽光玫瑰葡萄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示范效應好的特色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基地。

拓展業態融合,產業鏈條豐富延伸。積極發展農業科技服務業,推動原產地一產、加工型二產和智能商務等新興業態發展,重點扶持凈菜加工、金銀花茶、食用菌等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全力打造以“楊凌標準、楊凌認證、楊凌溯源”為核心的楊凌安全農產品品牌,創建省級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2個,秦紅寶洋蔥、稷農科技成功入選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完善園區內物流倉儲設施,建設電商服務站,形成了“互聯網+鄉村”、“互聯網+農業”等新興業態,助力農產品銷售。積極培育發展康養療養、家庭休閑產業,打造了夢里田西、無花果基地等集專業種植、新品展示、田園采摘、科學博覽為一體的示范基地。

突出聯農帶農,發展合力有效凝聚。建設創業孵化載體,把園區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有機結合,構建利益分紅型、股份合作型合作模式。積極引導和支持西農大和楊職院師生、返鄉人員入駐園區開展創新創業,錦華生態、菲格莊園、青皮她園成為楊陵創新創業成功案例。楊凌職業農民創新創業園已成為省內外職業農民實訓的重要基地,無花果、火龍果等“單品冠軍園”畝均產值達到8萬元以上,培養出王艷、魏亞剛、田小雄等一批本地農產品銷售“網紅達人”。大力實施村集體經濟“消薄培優”行動,盤活農村閑置資產201宗,溢價交易集體資產經營使用權12宗,我區成功申報全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規范化整區試點。農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10萬元以下的村全部清零,全區農村集體經濟收益分紅超過1000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全省第一,較全省平均水平高出9.8%。

立足新時代新征程,楊陵區將緊盯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目標,充分挖掘利用資源稟賦,通過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示范、推廣、應用,引領農業提質增效,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來源:陜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