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生物光學與智慧農業產業國際論壇成功召開
在大數據(Big Data)、人工智能(AI)、云計算(Cloud Computing)、無人駕駛(Autonomous Driving)等新興技術快速發展背景下,新質生產力(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成為2024年各界關注熱詞。大會主席、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賀冬仙表示,生物光學與智慧農業將是未來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新質生產力。
智慧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高級階段,是全球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未來方向,在中國發展智慧農業,對驅動引領實現農業現代化,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6月9日-12日,2024年生物光學與智慧農業國際論壇在廣州圓滿召開。來自中國、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中外嘉賓與代表200余人參會。會議特邀國內外知名學者與同行共同探討光電與AI技術在生物光學與植物工廠、設施園藝與畜牧工程、智能農機與無人化農場、智慧農業系統解決方案等領域的應用與案例。論壇主題聚焦LED生物光學應用,更關注農業領域AI技術利用,為跨界融合與未來農業發展提供交流平臺和互動渠道。
一、大咖蒞臨,論壇隆重開幕
6月9日下午,國際論壇在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促進司原司長李偉國主持下隆重開幕。華南農業大學、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中國農業機械化協會會長劉憲,中國農業大學三亞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馮偉哲,中國農業工程學會執行秘書長、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研究員王應寬,廣東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劉棕會蒞臨現場并致辭,日本植物工廠研究會榮譽會長古在豐樹教授以視頻方式致辭。
中國農業機械化協會會長劉憲致開幕詞
中國農業機械化協會會長劉憲代表論壇主辦單位歡迎大家蒞臨本次論壇。他指出,中國農業機械化協會作為連接政府、企業、行業,以及廣大農機使用者的橋梁和紐帶,長期以來一直致力于推動農業機械化技術和信息化技術的融合,推動智慧農業的發展。中國對智慧農業的重視程度日益在提高,本次論壇以“生物光學與智慧農業”為主題,匯集了國內外眾多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發展的前沿問題,是一次非常重要的盛會,也是推動智慧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平臺。智慧農業正處于一個探索、發展階段,它的最大的特點就是跨界融合,不是一個部門,一個行業能夠完成的。我們要共同努力,攜手共進。本次論壇會有很多的專家發表精彩演講,內容豐富,值得關注。
日本植物工廠研究會榮譽會長古在豐樹致辭(視頻方式)
日本植物工廠研究會榮譽會長古在豐樹雖然無法親臨論壇現場,仍以視頻方式對大會召開表示祝賀,鼓勵兩國加強學術交流。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提到,在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新質生產力已成為各界關注的熱點。生物光學和智慧農業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正逐步成為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新趨勢。生物光學為智慧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而智慧農業通過集成現代科技手段,實現了農業生產的智能化、精準化和高效化。近十年來,我國在農業生物光學領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在種植、養殖、水產等領域,均得到了廣泛應用,特別是在植物工廠和溫室補光方面,LED補光器具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為農業生產力現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持。未來,隨著器具的不斷進步和應用場景的拓展,相信生物光學領域的發展前景將更加廣闊。
中國農業大學三亞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馮偉哲代表中國農業大學對本次論壇的順利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他表示,加快提升智慧農業領域的多學科交叉融合與科技創新能力,大力推動智慧農業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是中國農業大學農業工程學科發展的重要方向。希望通過本次國際論壇,為智慧農業技術與產業發展搭建起合作與交流的平臺,共同研討面向復雜場景的智慧農業解決方案。
中國農業工程學會執行秘書長、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研究員王應寬代表中國農業工程協會和媒體支持單位,對本次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生物光學和智慧農業對未來食物安全和供應鏈具有深遠影響,意義非凡。設施化、工廠化、標準化、智能化、綠色化,這些關鍵詞,不僅描繪了智慧農業的核心特征,更是我們共同努力的目標。展望未來,智慧農業將成為連接人類與自然、科技與食物、城市與農村的橋梁,它將引導我們進入一個更加和諧、高效、可持續的綠色未來。
廣東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劉棕會在致辭中指出,近年來,廣東瞄準農業現代化的主攻方向,著力提高農業生產智能化水平,取得顯著成效。廣東積極謀劃和推動智慧農業高質量發展,計劃建設一批智慧農業產業園,把智慧農業的應用場景基地化、園區化、定制化,進行集成式創新。同時推進若干個現代農機高端裝備制造創新園建設,打造研發、中試、生產、應用、推廣和服務于一體的平臺,為加速建設農業強省、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堅實基礎。
參加國際論壇開幕式的領導和嘉賓還有: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信息技術研究中心趙春江院士、浙江大學喻景權院士;日本愛媛大學高山弘太郎教授,日本東京大學平藤雅之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何潔副教授,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郭慧卿教授,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Erik Runkle教授;以及東北農業大學蘇中濱教授,中國農業大學王朝元教授、李道亮教授、馬韞韜教授,浙江大學泮進明教授,華南農業大學肖德琴教授、胡煉研究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白由路研究員,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智能裝備技術研究中心張馨研究員、陳立平研究員,山東農業大學李天華教授,江蘇大學毛罕平教授,廣州市農業農村局黃邦海研究員,青島農業大學岳丹松教授等。
論壇現場
二、聚焦“光”與智慧農業 跨界融合
本次國際論壇為期4天,以“跨界融合•未來農業”為關鍵詞,論壇共設置了智慧農業發展戰略、生物光學與植物工廠、設施農業智慧化發展、設施園藝智慧化發展以及智能農機與無人化農場5個分會場,有4位院士與20多位國內外知名專家從生物光學、植物工廠、設施園藝、畜牧工程、智能農機、無人化農場等領域介紹如何建設智慧農業,以發展新質生產力。國際論壇聚焦AI技術應用于“光+生物+未來”,為光電與AI技術的農業應用場景提供全新的解決方案,國內外同行和企業積極參會并參與交流討論。
在“智慧農業發展戰略”分論壇版塊,3位院士從生物光學、設施園藝、智能農機等不同角度分享農業產業的新質生產力實現路徑與國家戰略發展方向。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春江作了題為“建設智慧農業 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報告,報告指出農業需要補短板、固底板、鍛長板。當前農業處于第三次綠色革命階段,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融合式發展的趨勢下,作為新質生產力,智慧農業使農業生產方式發生了變革,生產效率得到大幅提升。當前以大模型為主要特征的AI 2.0能夠幫助農業實現數據處理、農情診斷、農機裝備控制,為農業智能化升級發展持續賦能。推進智慧農業的路徑是技術創新,重點是解決“卡脖子”和高成本的問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喻景權作了題為“生物光學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的報告,分享了當前光信號對番茄等園藝作物生理生長影響的研究進展,并表示通過科技創新、數字技術的應用,可以細化生物光學的研究,最終實現現代農業高效、精準、可持續生產。
中國工程院院士、沈陽農業大學教授李天來作了題為“設施園藝產業發展的未來趨勢”的報告(視頻),他表示傳統農業生產效率低、人工成本高,嚴重制約農業發展進程。挖掘新的增長動能,必須依靠智慧農業,探索智能化實用技術。
根據大會安排,6月10日上午,舉辦了一場以“生物光學與植物工廠”為主題的交流。中國農業大學賀冬仙教授、日本植物工廠研究會林繪理會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何潔副教授、東北農業大學蘇中濱教授、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郭慧卿教授,以及東莞市立德達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技術副總經理陳小燕應邀分別圍繞光與AI技術對作物種植生產影響、日本全自動化植物工廠、光對蔬菜產量和品質的影響、水稻育秧工廠、植物工廠的節能策略與方法等最新技術進展做專題交流。
賀冬仙教授
設施農業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成為農業產業化和工業化發展的重要抓手,也是農民增收和農業科技進步的重要路徑。設施園藝、設施畜牧、設施水產、智慧灌溉等領域都有生物光學、傳感器、AI技術的集成應用,大力推動了生產效率和勞動效率的顯著提升。6月10日下午,根據大會安排,“設施農業智慧化發展”主題分會場特邀中國農業大學王朝元教授、浙江大學泮進明教授、中國農業大學李道亮教授、華南農業大學肖德琴教授、中國農業科學院白由路研究員、以及深圳市利事來科技有限公司丁心怡總經理,分別圍繞設施家禽/水禽/畜牧領域的智能裝備與照明燈具進展,還有智能水產與智慧灌溉的最新技術介紹和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分享。
設施園藝是生物光學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最廣泛的領域,國內外產業化程度與科技發展差距最為直觀。為推動我國設施園藝產業的可持續與高質量發展,6月11日的“設施園藝智慧化發展”主題分會場特邀來自日本和美國知名學者高山宏太郎教授、Erik Runkle教授介紹設施作物信息監測與最新覆蓋材料角度最新進展,并邀請我國國家級科研項目主持人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智能裝備技術研究中心張馨研究員、山東農業大學李天華教授、江蘇大學毛罕平教授、廣州市農業農村局黃邦海研究員介紹其在溫室領域的智能傳感器、自適應控制、智能裝備的未來發展方向,以及智慧農業技術在溫室蔬菜生產應用。
智能農機和無人化農場成為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最新生產方式,也是智慧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支撐。在6月11日的“智能農機與無人化農場”主題分會場上,日本東京大學平藤雅之教授、中國農業大學馬韞韜教授、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陳立平研究員、華南農業大學胡煉研究員、青島農業大學岳丹松教授應邀分別做大會交流,就AI生物技術、作物表型智能檢測、小麥和水稻無人化智慧農場、鹽堿地智慧農業高效利用,與參會者分享最新技術進展和應用案例。
三、專業觀摩之旅
6月12日,國際論壇還安排了一場專業觀摩之旅,與會代表們先后參觀了廣良基地無人化植物工廠和溫室無農藥葉菜智慧化生產。
據基地負責人介紹,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專項“工廠化農業關鍵技術與智能農機裝備”揭榜掛帥項目“無人化植物工廠成套技術裝備創制與應用”承擔單位廣東省良種引進服務公司在其白云基地建設了一個占地面積為1400平方米的無人化植物工廠示范工廠,植物工廠采用12層立體架式設計,工廠投入運營后能夠實現全自動化日產2500株生菜。
廣東安圜綠天然現代農業有限公司江高基地,地處廣州市江高鎮新樓村,占地面積超1000畝,主打無農藥葉菜智慧化生產運營。該基地利用噴灌技術進行降溫、灌溉、臭氧水殺菌等綜合調控,實現葉菜無農藥綠色生產。種植的葉菜種類已取得9個品種的綠色食品認證,生產大棚獲得3項實用新型發明專利,也是廣州市本地農產品穩產保供重點生產企業、白云區設施蔬菜現代農業產業園主要承擔單位,同時還是第十二批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之一。該基地目前正在進行生菜、莧菜和韭菜的標準化生產示范。
安圜農業江高基地(資料圖)
安圜農業莧菜溫室生產
四、總結
記者獲悉,國際論壇已經連續舉辦了四屆,本次論壇由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機械化協會、廣州光亞法蘭克福展覽有限公司主辦,中國農業機械化協會智慧農業發展分會承辦,中國農業工程學會、農業農村部設施農業工程重點實驗室、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華科資源|Richland Sources協辦。大會得到廣東省農業農村廳、華南農業大學、北京潤生農村發展公益基金會,以及《國際農業與生物工程學報》《農業工程學報》《農業工程技術》等期刊媒體支持。除線下交流外,還通過華科資源 | RichlandSources®直播間、中國農機化協會(視頻號)、光亞展直播間進行了現場直播,在線觀看超60萬人次。
希望更多的科研人員、企業和產業人士了解智慧農業,了解光與AI,利用這個交流平臺,搭建起與企業、教育、應用、技術的聯系。
圖片來源:華科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