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訊(記者 王靜)2月17日,北京市農業農村局與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聯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提升農業科技示范與生產服務體系作用的實施方案》(簡稱《方案》),提出未來3-5年內,將完善全市的農業科技和生產服務體系,提高各級科技、生產服務部門和主體的對接聯動機制效率,并顯著提升服務效果和聯農帶農作用,以有效支撐都市型現代農業向高端、高效、高輻射方向發展。《方案》制定了“八項行動”作為重點任務,強調了“兩大平臺”建設,旨在扎實推進首都鄉村振興戰略,全力建設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八項行動”將構建科技和生產深度融合的服務體系,推動科研院校、推廣機構等科技和生產服務主體協同合作,共同深入農業生產一線,加速轉化創新成果,同時示范并應用一批先進適用的技術、裝備與產品,從而打通科技進村入戶的“最后一公里”,切實解決科技成果的落地應用難題。

一是品種更新換代行動,聚焦糧食作物、蔬菜、林果等領域,通過“研發轉化—引進示范—推廣應用”的模式,篩選并推廣高產優質品種。二是土壤改良與質量提升行動,持續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扎實推進耕地質量提升,建設“兩高一智”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加大土壤修復和改良技術示范推廣,擴大土壤質量監測和檢測范圍;圍繞京津冀一體化,開展津冀鹽堿土改良與綜合利用關鍵技術應用示范,建立鹽堿土綜合改良利用模式;大面積推廣精準灌溉施肥等技術,促進農田土壤質量均衡發展,形成可持續的生產模式。三是糧食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重點通過“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良制”五良融合,示范推廣高產高效集成技術。四是蔬菜產業提升行動,優化蔬菜產業布局,推進了老舊設施的改造和智能化設施建設。五是土特產品及地理標志產品品質及標準化生產提升行動,針對甘薯、雜糧、老口味蔬菜、串采番茄等特色地產加工產品及草莓、西瓜等地理標志產品,加強標準化、數字化生產管理和文創品牌設計,挖掘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提升產品品質和品牌效應。六是綠色低碳農業提升行動,示范應用節肥、節藥、節能技術,推動種養循環,打造生態農場無廢生產新模式。七是景觀休閑與城市農業提升行動,結合首都城市規劃,建設集觀光、體驗、教育于一體的都市農場等城市景觀,將城市綠化與農業生產有機結合,促進城市農業可持續發展。八是智慧農業提升行動,集成應用“天空地”一體化智慧農業技術,利用物聯網、智能裝備、大數據等手段,實現精準作業和智慧化管理。

“兩大平臺”建設,即科技咨詢培訓平臺和科技服務管理平臺。科技咨詢培訓平臺將整合專家資源,提供全天候的技術指導服務,并通過線上直播、線下培訓等方式,提升基層農技推廣體系骨干人員的素質;科技服務管理平臺將形成科技示范服務數據“一張網”,搭建科技示范服務管理“一盤棋”,創建科技示范服務評價“一本賬”,暢通科技示范服務途徑“一公里”,實現業務全流程數字化管理。

發布會期間,現場搭建了企業與專家的供需對接平臺。北京四季陽坤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提出打造“五色三味”概念西瓜園的構想,引發廣泛關注。此次對接是落實《方案》的一個縮影,不僅為企業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技術路徑,也促進了企業與科研機構的精準合作,為農業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注入了新動力。全市將會陸續涌現出多種“榫卯”式精準對接服務,讓科技成果“遍地開花”。
據介紹,《方案》的實施標志著北京農業科技發展邁入新階段,將更好的連接科技創新和農業生產,實現農業創新鏈和產業鏈的融通,加速科技成果的落地應用,顯著提升產業的科技能力,北京市各級科技與農業生產服務部門、生產主體的快速對接與聯動機制將更加健全,服務效果與聯農帶農作用將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