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全文7000多字,繼續聚焦“三農”工作,錨定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建設農業強國目標。
在文件提出的30條舉措中,第27條提出創新鄉村振興投融資機制,涉及多項金融舉措,涵蓋專項債券、貨幣政策工具、抵押融資貸款、特色農產品保險等多個金融關鍵詞。
《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多位金融及農業領域專家獲悉,今年“三農”領域將獲得更為有力的財政支持,農業農村領域將成為專項債投資的一個重要增長點;系列金融政策旨在積極拓寬融資渠道,緩解農村融資難的問題。通過加強監管,可以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為實現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提供堅實保障。建議進一步加大設施農業金融支持。
創新投融資機制
2月23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下稱《意見》)向社會公布,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連續出臺的第13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
中央一號文件是指中共中央每年發布的第一份文件,自2004年以來,連續多年聚焦“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這一傳統體現了黨中央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也反映了“三農”問題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全局性和戰略性地位。
2月24日,國新辦舉行發布會,介紹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有關情況。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韓文秀表示,一號文件在穩定“三農”工作部署總體格局基礎上,將深化農村改革貫穿全篇,總體框架可以概括為“兩個持續、四個著力”:
“兩個持續”就是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四個著力”就是著力壯大縣域富民產業、著力推進鄉村建設、著力健全鄉村治理體系、著力健全要素保障和優化配置體制機制。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其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中央一號文件聚焦“三農”,正是為了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實施。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在著力健全要素保障和優化配置體制機制方面,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的第27條中提出“創新鄉村振興投融資機制”,涉及到財政、貨幣和產業等多個領域的具體政策細則。
更為有力的財政支持
財政政策方面,《意見》指出,優先保障農業農村領域一般公共預算投入,強化績效管理激勵約束。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超長期特別國債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對農業農村領域重大項目建設的支持力度。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在金融助力鄉村振興上,給予了相較于2024年更為積極的表述。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則指出,規范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政策工具,支持鄉村振興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在不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前提下,開展高標準農田和設施農業建設等涉農領域貸款貼息獎補試點。
東北證券資深宏觀分析師張超越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可能意味著今年“三農”領域將獲得更為有力的財政支持。
202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2025年“要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并具體部署了“一個提高、兩個增加”,即提高財政赤字率,增加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東方金誠預計,今年目標財政赤字率會從2024年的3%上調至4%,這意味著新增1.3萬元左右的財政支出規模。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稱,在今年財政赤字率上調的前景下,中央預算內投資規模估計會在上年7000億元的基礎上進一步上調400億元至800億元,而農業農村領域作為中央預算內投資的主要投向之一,今年的投資規模也將相應擴大。
政府債券融資方面,王青預計,今年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規模會從上年的1萬億元增加到2萬億元,重點支持“兩重”項目建設??紤]到水利工程、糧食安全等是“兩重”項目建設的重點領域,2025年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在農業農村領域的投資有可能翻倍。另外,今年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融資規模也有望從上年的3.9萬億元增加到4.5萬億元,投向范圍也會進一步擴大,農業農村領域將成為專項債投資的一個重要增長點。
東吳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李勇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加大超長期特別國債和地方專項債券對農業農村領域重大項目的支持力度,既能夠為農業農村項目帶來資金,又能夠避免財政資金沉淀和缺少項目的情況出現,是雙贏的做法。
積極拓寬融資渠道
貨幣政策方面,《意見》強調,運用再貸款、再貼現、差別化存款準備金率等貨幣政策工具,推動金融機構加大對鄉村振興領域資金投放。支持金融機構發行“三農”專項金融債券。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鄉村振興債券。
“貨幣政策方面,以精準引導資金流向和降低融資成本作為重點。”李勇表示,再貸款和再貼現以及差別化存款準備金率可以鼓勵金融機構將更多的資源投入鄉村振興領域,緩解農村融資難的問題。同時支持發行三農專項金融債券,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拓寬融資渠道。
2024年12月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適時降準降息”。記者采訪獲悉,伴隨政策利率進一步下調,今年支農再貸款再貼現利率有可能從現在的1.75%進一步下調至1.5%左右。這將帶動商業銀行涉農貸款利率跟進下行,激發涉農市場主體信貸需求,推動涉農貸款余額保持10%左右的較快增長水平,繼續領先整體信貸余額增速。
“差別存款準備金率主要是指針對涉農信貸增速達到一定標準的金融機構,可以對其額外實施降準。”王青說,總體上看,今年央行有望全面降準1個百分點左右,若結合實施差別存款準備金率,銀行涉農信貸資金投放能力將進一步增強,進而推動涉農信貸余額更快增長。
“對比2024年強調貨幣政策的‘精準支持’而言,今年貨幣政策方面表述口徑更為寬松。”張超越說,在2025年宏觀政策加大發力的背景下,預計新時代三農工作將更進一步。
與此同時,今年一號文件還提出,深入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加強涉農信用信息歸集共享。推廣畜禽活體、農業設施等抵押融資貸款。堅持農村中小銀行支農支小定位,“一省一策”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穩妥有序推進村鎮銀行改革重組。
“推進村鎮銀行改革重組能夠有效提升村鎮銀行的經營效率和抗風險能力,確保其服務鄉村振興的能力。“李勇認為,上述政策旨在解決鄉村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積極拓寬融資渠道,加強銀行作為中介機構的服務能力。
發展特色農保產品
《意見》還對金融創新與監管提出要求:健全多層次農業保險體系,支持發展特色農產品保險。嚴厲打擊農村各類非法金融活動。加強涉農資金項目全過程監管,著力整治騙取套取、截留挪用惠農資金等問題。
繼2024年提出擴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實施范圍等要求外,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五次提及農業保險。其中包括,在健全糧食生產支持政策體系方面,降低產糧大縣農業保險縣級保費補貼承擔比例,推動擴大稻谷、小麥、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投保面積。
財政部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農業保險保費規模超150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安排獎補資金68億元,支持西藏藏雞、寧夏枸杞、陜西蘋果、廣東荔枝、貴州茶葉、湖北小龍蝦等逾500種特色農產品保險發展。
同時,國家每年投入大量資金用于農業補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扶貧開發等,這些資金直接關系到農民的生產生活改善和農村經濟發展。如果監管不到位,部分惠農資金可能被低效使用甚至浪費,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記者采訪獲悉,加強涉農資金項目全過程監管等政策的出臺,是確保國家惠農政策落地、維護農民權益、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通過加強監管,可以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增強政府公信力,為實現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提供堅實保障。
建議加大設施農業金融支持
2025中央一號文件引發熱烈反響,聚焦創新投融資機制,行業人士在受訪過程中,亦紛紛獻計獻策。
蔬菜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占食物消費總量的41%,其中30%是設施生產,設施蔬菜產業為保障“菜籃子”穩定供給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我國設施農業老舊設施占比高,存在土地利用率低等問題。
數據顯示,現有生產設施中老舊設施占比高達70%以上,存在建設標準低、結構安全性差、環境調控能力不高、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等問題,也有部分日光溫室在冬季無法正常生產越冬果菜。同時,棚室空間小、立柱多、宜機性差,農機“門難進、頭難調、邊難耕”。
據調查,全國設施農業機械化水平僅38%,比主要農作物低30多個百分點。目前需要改造的設施面積1900萬畝,其中日光溫室600萬畝、塑料拱棚1300萬畝。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李寶聚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建議,應進一步加大設施農業金融支持。建議與銀行業金融機構合作,研究開發設施蔬菜專屬金融產品,加強對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設施蔬菜生產主體新建、改擴建生產設施提供信貸直通車服務,對權屬清晰的溫室大棚設施裝備開展抵押貸款。
同時,李寶聚向記者補充稱,建議完善設施蔬菜政策性保險,開展生產設施、蔬菜完全成本保險,增強保險產品吸引力,實現設施蔬菜種植戶愿保盡保。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開展設施蔬菜收入保險,進一步提高保障水平、降低經營風險。
本文源自:國際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