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有效支撐。云南省農業科學院高山經濟植物研究所自1987年批準成立以來,以麗江市為坐標點,輻射全省高寒山區,設立高山水果、高山生態恢復與景觀、高山藥用植物、高山花卉4個創新團隊,深入開展農業科技基礎研究,著力拓寬產業領域,將高寒山區特色資源稟賦有效串聯,推動麗江農業產業新技術、新品種的示范推廣,為助推高原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添磚加瓦。
扎根本土
傳統產業煥發新動能
麗江特殊的立體氣候、多樣性的生物環境,造就了豐富多彩的藥用資源。高山藥用創新團隊較早在國內開展了紅豆杉、重樓、金鐵鎖、草烏、胡黃連、巖陀、珠子參等高寒山區的特色中藥材野生資源開發利用工作,建立了中藥材生態、高效示范種植基地,帶動寧蒗彝族自治縣、玉龍納西族自治縣中藥材生態、高效種植,實現農業生產環境的可持續利用,生產出優質安全生態中藥材產品。
團隊在海拔3000米云當歸道地藥材主產區玉龍縣南溪村建立云當歸規范化種植技術集成示范地,通過“科研+龍頭企業+村集體(專業合作社)+藥農”的種植模式,加大高寒山區特色中藥材種植面積,帶動當地農民增收致富,促進中藥材規范化種植與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相結合,推動高山區域特色農業發展,助力云當歸產業高質量發展。
科技賦能
“一朵花”開出“萬元紅”
高山花卉創新團隊以溫帶蘭科植物研發為重點,經20余年潛心研究積累,構建了以蘭屬、獨蒜蘭屬為主的育種育苗、規范化栽培技術體系,建立了種苗、技術支撐企業發展,企業反哺科研的產學研合作模式,促進了高山蘭科植物的市場化開發,為高寒地區特色蘭花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
團隊分別在麗江市古城區美自科研試驗基地、麗江市玉龍縣石頭鄉四華村建立了鄉村振興示范點。其中美自基地采取蘭花、獨蒜蘭等花卉規范化標準化的種植模式展示,對內加強科技研發,對外開展示范展示和科普教育,并提供駐地農民工就業。結合在玉龍縣石頭鄉四華村鄉村振興示范點,引領村民發展庭院經濟。
提質增效
小漿果叩開大市場
本世紀初,高山水果創新團隊率先在云南開展了藍莓、大櫻桃等小漿果的開發利用研究,在美自科研試驗基地收集保存藍莓、大櫻桃、樹莓等小漿果種質資源300多份,先后從國內外引進藍莓、大櫻桃、樹莓、草莓等150多個品種,建立了高海拔小漿果種質資源圃。通過綜合評價,團隊篩選出了適合低緯度、高海拔地區種植的優良品種。同時,該團隊進行了藍莓、大櫻桃等特色小漿果的開發利用研究,聚焦新品種選育、基質配方優化、病蟲害生物防治、農藥的科學應用、作物田間管理、農作物精深加工等方面,為更好地服務農民和企業夯實基礎。2014年和2022年,團隊分別獲得云南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和二等獎各一項,其中“低緯高原藍莓周年高效生產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總體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對云南高寒山區藍莓產業形成和發展具有創新性的貢獻。
近年來,團隊在平均海拔2700米的寧蒗縣西川鄉石門坎村探索了“大櫻桃+馬鈴薯”果糧復合種植模式,實現了早熟目標,每畝收入達3000元,大幅增加了農民收入。2024年,團隊在海拔約1300米的古城區金江鄉河谷地區建立了50余畝藍莓示范基地,為開展中低海拔早熟藍莓示范種植奠定了堅實基礎。
生態為本
綠林下結出“金”油果
高山生態恢復與景觀創新團隊聚焦高寒山區林下產業和生態恢復,以鄉土樹種的開發利用為方向,育成滇牡丹、長苞冷杉、衛矛、四照花等鄉土樹種近40萬株。2012年起團隊對滇牡丹進行產業化開發應用研究,率先選育出首個滇牡丹良種“玉丹1號”和滇牡丹新品種“麗丹1號”,掌握滇牡丹核心專利5項,制定滇牡丹地方標準1項。
團隊在玉龍縣寶山鄉大坪壩3400米高海拔脆弱生態區,建立了滇牡丹復合種植模式關鍵技術的生產實踐與示范基地1200畝,自主集成創制了“喬(冷杉)—灌(滇牡丹)—草(馬鈴薯、百合、附子)”生態復合模式,畝復合產值超萬元,創建了滇牡丹高產、穩產、優質、生態、高效栽培模式,有效解決了人工栽培存在的技術瓶頸,拓寬了滇牡丹在農業、林業、生態恢復等領域的應用范圍,為云南鄉土植物資源開發利用、高寒山區林地高效利用、生態產業創新利用提供了技術支撐。目前,與云南貝泰妮生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開展了滇牡丹籽油的研發合作。
未來,云南省農科院高山所將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立足麗江,突出高寒山區特色資源稟賦,利用高山所科研優勢,充分發揮在各縣(區)農科服務團作用,圍繞重大需求、特色產業開展科技攻關、成果示范應用和科技服務,助力高寒山區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記者:陳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