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農業新場景 拎穩首都“菜籃子”
——探訪首農食品集團翠湖工場高效設施農業創新基地
□ 本報記者 丁 瑩
初夏時節,記者走進北京市海淀區上莊鎮前章村西部,在藍天和綠葉的映襯下,一排排連棟玻璃房子熠熠生輝格外耀眼。玻璃房中,授粉機器人與采摘機器人靈活穿梭于一排排懸掛著的番茄植株間,自動執行著授粉、采摘等作業任務。這里,是首農食品集團翠湖智慧農業創新工場(以下簡稱“翠湖工場”)智能溫室,更是推動中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科研示范基地。
翠湖工場是北京市高效設施農業首個試點項目、高效設施農業創新基地,占地58公頃。目前,21萬平方米的大型智能連棟溫室已建成運營,成為京津冀地區最大的蔬菜生產單體連棟溫室,研發創新基地正在改造中。首農食品集團西郊農場副總經理王浚峰介紹說:“我們的目標是打造一個集科研、生產、示范于一體的現代農業基地,通過產研融合,推動區域農業科技化、標準化、優質化,帶動中國式現代化農業產業的發展。”
走進溫室,一排排整齊的番茄秧映入眼簾,這些番茄秧根扎在長條狀的椰糠“土壤”中,順著牽引繩固定向上生長,所需水肥等養料通過根部附近的滴箭提供,按照設定好的程序定時開啟水肥一體滴灌。溫室內密密麻麻的管線和傳感器,精準控制著番茄生長的溫度、濕度、通風、光照等環境條件。
“溫室采用椰糠基質無土栽培技術,結合熊蜂授粉和病蟲害綠色防控,實現綠色循環生產,提高了蔬菜品質。環境調控系統、水肥一體化系統和智能化生產裝備,讓溫室實現生產過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北京翠湖農業科技公司(以下簡稱“翠湖農業”)黨支部書記、總經理李新旭介紹說,通過引入機器人、物聯網技術和大數據分析,建立智能化管理平臺,實現“一屏統管”的全流程數字化管理,園區管理與勞動生產效率提高3倍以上,該公司成為北京市首批獲得“國家級生態農場”稱號的11家生產主體之一。同時,翠湖農業深化品牌建設,“知翠”“有新番”番茄產品通過線上線下直達百姓餐桌,為消費者提供綠色、健康、安全的優質果蔬,其產品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
據了解,翠湖工場智能連棟溫室技術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溫室主要覆蓋材料、主體框架實現80%以上國產化替代,建設成本降低30%,打破我國智能連棟溫室設施裝備及關鍵栽培技術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
炎炎夏日,其他溫室的番茄已經拉秧,翠湖工場智能連棟溫室里的番茄還能正常生長;單位面積的蔬菜產量比傳統設施提高3倍以上。經過集成攻關,翠湖農業不僅破解了北京設施農業無法越夏的難題,還突破本土化智能連棟溫室番茄單產提升“卡脖子”技術。目前,這里串收櫻桃番茄年產量超過3700噸,首次在北京地區完成溫室番茄越夏生產,實現周年穩定供應,為北方設施農業提供可參考可借鑒的“首農樣本”。2024年,依托“翠湖場景”的“設施蔬菜綠色高效精準生產關鍵技術裝備研發與應用”項目,獲得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此成果已在北京、山東、云南、甘肅、浙江等地推廣,助力國內設施農業邁向低碳化、生態化新征程。
沿著溫室繼續前行,記者來到翠湖工場科研溫室——面積9600平方米的“蔬菜優質品種培育推廣中心”。這里宛如一座現代化的農業科技殿堂,5間番茄科研溫室和6間品種示范及技術裝備測試溫室,相互獨立又彼此連通,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科研和生產體系。一排排無土栽培的蔬菜架整齊劃一,番茄、辣椒、茄子等56個優新蔬菜品種在這里茁壯成長。
“我們正在聯合中國農大、北京農科院等科研院所,進行智能裝備和農業場景應用的研發,將AI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賦能于農業生產,提高國內的農業現代化水平。”李新旭介紹說,“我們也在做黃瓜、番茄、辣椒、草莓等不同作物的模式測試,希望通過翠湖工場這種模式的示范,探索出一條經濟高效的生產技術模式,將翠湖農業打造成為立足海淀、服務北京、輻射全國的設施農業產研融合創新基地。”
據了解,近年來,首農食品集團恪守“食安天下,惠澤萬家”的企業使命,積極推動傳統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構建農業全產業鏈條和優勢產業集群,以新場景、新業態、新模式全鏈條服務首都“菜籃子”,用心守護市民的四季三餐,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