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吳忠市利通區郭家橋鄉馬家大灣村栽植朝天椒技能大比拼現場,種植能手正在栽植辣椒苗。鐵琴攝
近年來,吳忠市優化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各縣(市、區)大力發展辣椒種植產業,通過專業合作社等龍頭企業牽頭,采取品種、育苗、技術、病蟲害防控、產品保底價回收“五統一”模式,構建育苗、種植、銷售的全鏈條保障體系,讓農戶告別“種得出、賣不掉”的擔憂,專注于田間管理,種出好辣椒。
家門口掙錢村民日子有奔頭
河水村不斷探索“企業+基地+農戶”聯動的產業模式,構建“產銷一條龍”的訂單模式,推動辣椒標準化、規模化種植,降低市場風險,保障農民增收,推動產業發展提質增效。“在這干活離家近,一天還有110元的收入,既能掙錢又方便照顧家里。”河水村村民景秀蓮說。
無獨有偶,在青銅峽市瞿靖鎮友誼村朝天椒種植基地,地膜覆蓋、灌溉管網鋪設等前期工作已全面完成。“管網鋪好了,以后澆水施肥就不用肩挑背扛了,省力又省心!”該村村民哈月霞說。
今年,友誼村以“黨建引領+產業振興”為抓手,引進朝天椒種植項目,規模化種植優質朝天椒。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整合流轉土地300畝,由合作社統一耕作、統一栽苗、統一管理、統一采摘、統一銷售,降低農戶種植風險。
“我們通過‘合作社+農事隊’的模式,靈活安排工時,讓村民真正實現務農、顧家、掙錢三不誤。辣椒苗栽種期間共吸納50多名周邊村民參與務工,人均日工資在200元左右。”友誼村黨支部書記韓偉東說。“以前農閑只能打零工,現在家門口就能穩定掙錢,日子更有奔頭了!”村民尚月梅說。
目前,友誼村辣椒苗栽種已完成160畝,預計畝產量可達650斤,成熟的朝天椒主要銷往周邊地區的蔬菜批發市場、辣椒醬加工廠,每畝可實現收入4000元左右,帶動參與農戶年均增收7000多元。
延伸產業鏈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5月19日,在同心縣河西鎮菊花臺村,田野里整齊排列的溫棚形成新型農業景觀。早晨7點,該村種植戶就早早來到溫棚里,查看辣椒苗生長情況,觀察土壤濕度、溫度變化,接到訂單的種植戶也開始采摘辣椒、裝袋打包。
去年,菊花臺村通過政策扶持和資源整合,建成42座現代化設施溫棚,定向分配給42戶低收入家庭。一座座溫棚不僅改善了當地的農業生產條件,更為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菊花臺村設施溫棚從去年11月份開始種植辣椒,目前已經采摘了5茬。“我們將溫棚優先分配給脫貧戶和監測戶,目前數據顯示戶均年增收可突破2萬元。”菊花臺村黨總支書記顧玉良說,穩定的收益有效激發了村民參與種植的積極性,也激發了大家發展特色種植的主動性,形成助力產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今年該村持續擴大設施農業規模,新建的68座現代化設施溫棚正有序推進。據了解,該村將延續“村集體+農戶”協作機制,通過統一規劃建設、技術指導和銷售服務,構建全鏈條保障體系,同時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種植結構,進一步提升設施農業綜合效益。
近日,在吳忠市利通區郭家橋鄉馬家大灣村,來自該鄉各村的種椒能手上演了一場栽植朝天椒的技能大比拼。選手們彎腰俯身,左手分苗、右手定植,動作行云流水,覆土、壓實等環節一氣呵成……這場“火辣”賽事背后,是馬家大灣村長達六年的產業突圍。從2018年試種露地蔬菜起步,到2023年8畝朝天椒實現畝均千元凈收益,村民找到了打開致富之門的“金鑰匙”。今年,該村將種植規模擴大至130畝,帶動周邊村形成342畝辣椒種植區。
“訂單農業模式讓我們吃下定心丸。”馬家大灣村黨支部書記馬曉國指著改造一新的舊校舍介紹,投資300萬元的蔬菜冷庫已建成,食品加工車間設備整裝待發,未來這里將生產辣醬、火鍋底料等高附加值產品,實現從“賣原料”到“賣商品”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