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日報/濱州網鄒平訊 麥浪翻滾穗飄香,科技助力搶收忙。眼下正值“三夏”生產關鍵期,在鄒平市焦橋鎮的無人智慧農場里,無人駕駛收割機、智能播種機、農情巡航飛機等現代化農機裝備“大顯身手”,以科技力量跑出夏糧收獲“加速度”,繪就智慧農業新圖景。

走進無人智慧農場的示范基地,金黃的麥浪間,2臺收割機、2臺運糧機和1臺播種機正在麥壟間穿梭,同時完成小麥收獲和玉米播種的作業。這些農機的駕駛室內空無一人,方向盤自動調整著前進的方向,不一會兒,幾畝地的作業就已完成。從精準收割、脫粒到秸稈粉碎一氣呵成,操作人員只需要通過手機APP設定作業參數,農機便可自動完成收割任務,作業效率較傳統農機提升30%以上。
“這些無人農機就像不知疲倦的‘鋼鐵新農人’,不僅作業速度快,而且能24小時不間斷工作,大幅縮短了收割周期,為夏收、夏種、夏管節約了寶貴時間,真正做到了不誤農時。”種糧大戶劉書光說,“以前像最近這么熱的天,大家都得在地里搶收,現在你看不用了,人在屋里用手機一點,收割機就能出來干活,省時省力又省錢,糧食收得還很干凈,畝產能增加25公斤到35公斤。”
除了無人收割機,智能播種機同樣成為夏種作業的“主力軍”。在剛完成小麥收割的田塊里,搭載北斗導航系統的無人駕駛播種機勻速前行,自動完成施肥、播種、覆土等工序,播種深度、間距誤差控制在毫米級范圍內,有效保障了播種質量。
據悉,焦橋鎮無人智慧農場試驗田是由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牽頭建設的。齊魯空天信息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北斗星動能工程副總師李子申介紹,相較于以前的無人農機,這些升級版無人農機不僅能自動完成田間耕作,而且能在作業完成后自主返回機庫,在狹窄的田間道路上可以自主避障,實現全過程無人化作業。他看向正在作業的機具,堅定地說:“我們利用北斗、天通等全新的衛星技術,研發了5類農機、10類機具。同時,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地面機器人、互聯網等技術構建了天地一體化的現代智慧農業監測體系,并研發了多元數據融合的智慧農業管理系統,今年首次實現了耕種管收全過程的無人化精準作業。”
“無人農機的廣泛應用,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舉措。”焦橋鎮黨委書記王平說,今年“三夏”生產期間,有了無人農機的加入,大幅降低了人力成本,提升了生產效率。該鎮將在深挖科技潛力、謀劃創新發展、促進產融結合等方面持續發力,大力推進農業智能化、精準化發展,以科技賦能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