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銀川市興慶區掌政鎮春林昆侖生態園區改造現場熱火朝天。不久后,這里將變身育苗種苗農業產業種植基地。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園區里“超級大棚”的墻體,竟是由渣土、碎石等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為基礎,加入粉煤灰等工業固廢,結合專利技術生產的特殊材料加工而成的。新的墻體厚度僅為傳統土棚的六分之一,卻能在冬季高效吸儲太陽能,無需額外供暖設備即可緩慢釋熱,在相同占地面積下,還能硬生生“擠出”0.6畝以上種植面積,預期壽命長達三四十年。
創新就像一雙有魔法的手,總能突破人們的想象。曾經令人頭疼的渣土、混凝土塊、粉煤灰等廢棄物,如今在科技“魔法”的加持下,在現代農業領域重獲新生,同時還解決了傳統土質大棚土地利用率低、使用年限短、保溫性能差、不適宜開展機械化作業等問題,助力農業降本增效,可謂一舉兩得。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以需求牽引創新,以創新滿足需求,便能拓寬農業發展的邊界,提升發展的質與效。
發展的熱潮總是因“新”涌動。工業廢棄物變身“超級大棚”的背后,源自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技術之根在于新,創新之本在于用。技術與農業之間的創新融通,關鍵在于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農業生產上。科技成果轉化了,圖紙上的創新火花便能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描繪出現代農業的好風景。
農業扎根于泥土,但也因創新因子的注入,成為充滿想象力和科技感的新賽道。從智慧農機到固廢“超級大棚”,越來越多的“想不到”正在田地間結出累累碩果,讓農業科技范兒更足、農民腰包更鼓。當前,科技在現代農業領域的應用剛剛顯露頭角,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還需探索更多有效路徑。唯有打破思維定式,以新場景激活新需求,以新技術開辟新市場,才能讓“大膽想象”落地生根,農業這個腳踏土地的產業才會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