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灣區相公村,村委會從村民手中流轉土地400畝,再流轉給市場主體培育水蓮蜜冬桃基地。除就近打工收入外,村民還以土地入股分享收益分紅。在長坪塘村,十堰市農科所建立獼猴桃科研示范基地,培育種植獼猴桃100畝、柑橘70畝及月季花卉苗木,為扶貧產業提供科技支撐。
2014年以來,張灣堅持農旅融合一體化發展,推動城郊特色農業轉型升級,在2019年4月份6萬農村人口全部脫貧后,仍持續發展產業擦亮脫貧攻堅成色。
發揮區位優勢,打造特色產業。張灣按照“城鄉一體,農旅融合”發展思路,圍繞“一鄉一業,一溝一特,一村一品”產業模式,發展“園區+、旅游+、互聯網+”新業態,探索“市場主體+基地+農戶”經營方式,形成蔬菜、茶葉和小水果“三大”特色主導產業,蔬菜年產量9萬余噸,茶葉年產量近30噸,干鮮果基地2萬余畝,打造出“一村一特”產業脫貧示范村40個。張灣農戶通過土地流轉與入股合作方式,獲得“租金+薪金+股金”穩定收益。
建設生態園區,開拓旅游名片。張灣積極打造“三線四片”生態景觀,在南環公路沿線建設“點亮西溝”生態景觀帶,在堵河沿岸建設“堵河畫廊”生態景觀帶,開發西線花果、黃龍,南線西溝、北線方灘等片區,現已創建省級生態鄉鎮4個、生態村20個、美麗鄉村15個。張灣堅持多元化投資、多產業融合、多媒體營銷,積極拓展生態觀光、休閑度假、農耕體驗、文化科普等,著力推動傳統農業向城郊鄉村休閑旅游轉型升級,扶持“農家樂”105家,紅巖寨等4家民宿進入十堰市首屆鄉村民宿網絡評選前10名,黃龍斤坪現代農業觀光園獲評“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
落實攻堅舉措,確保決戰決勝。張灣落實整改主體責任,明確建立問題、責任、時限及措施清單,真抓實改,務求實效,成立以區委書記劉宇飛為第一組長,區委副書記、區長周玲為組長,相關部門為成員的中央脫貧攻堅專項巡視“回頭看”反饋意見整改工作領導小組,鄉鎮街道(開發區)和區直相關部門成立工作專班,層層落實分工和責任整改工作,切實做好排查和補短板,確保脫貧攻堅成色足、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