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發揮山東農業大省優勢,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壽光以大棚蔬菜聞名全國,如何不斷完善提升蔬菜產業的“壽光模式”,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記者走進壽光展開調研。

記者來到壽光現代農業產業園育種基地采訪時,壽光蔬菜產業控股集團研發中心主任陳福東和荷蘭亞細亞蔬菜種業公司的育種專家寇恩,正在對來自荷蘭的番茄品種進行雜交組合篩選。這些新品種,經過7年的研發測試,即將投放市場。
荷蘭亞細亞蔬菜種業公司番茄育種專家 Koen van der Knapp 說:“你可以看到這個非常飽滿,顏色也很紅,而且品嘗起來口感也很好。”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對全國的“菜籃子”壽光來說,自己的菜籃子能裝上自己的菜,對全國蔬菜產業影響巨大。然而,2011年以前,卻很少有一棵大棚蔬菜屬于真正意義上的“壽光制造”。早在上世紀90年代,蔬菜種子研發領域世界排名前十的企業就紛紛進駐壽光,設立研發中心或示范農場,搶占種子市場。做了十多年種苗代理商的劉樹森對此深有體會。
壽光市三木種苗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樹森說:“我原先牌子很多,全是國外的,我們代理,我一個月到青島接老外接到18次,根據我們的要求,組培出新的品種來,再來壽光實驗,然后拿出來再來賣。”
由于不掌握核心技術,代理商和菜農們在種子價格上沒有一點話語權,經常面臨“卡脖之痛”。
壽光市三木種苗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樹森說:“他(國外種子公司)說一塊多錢一粒,給我們降到一毛五一粒。第二年他一下子給我漲到三毛五一粒,第三年我領著上老百姓那(里)一參觀,老百姓一說好,他聽到了,一下子給我漲到五毛錢一粒,一畝地就漲了一千塊錢。”
據統計,壽光菜農每年購買種子約支出6億元,其中有近4億要支付給國外公司。盡快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蔬菜品種,成了菜農和政府共同面臨的課題。劉樹森每年拿出銷售收入的12%投入到種業研發中,而當地政府每年整合2億元專項資金,支持育種研發團隊。不僅如此,2012年,在中國、荷蘭兩國農業部推動下,壽光蔬菜產業控股集團與荷蘭AXIA(亞細亞)蔬菜種業公司簽署合作育種協議,并成立合資公司,中方控股60%,主要從事番茄育種。然而,關于種質資源歸屬的問題,讓雙方合作陷入了僵局。
壽光蔬菜產業控股集團總農藝師潘子龍說:“大家爭論、談判,我的種子出問題怎么辦?這個品種育出來歸誰?誰占大頭誰占小頭?”
2014年3月,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荷蘭,給談判帶來了一線曙光。在兩國元首見證下,壽光蔬菜產業控股集團與西荷蘭外國投資局、中國國家開發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簽署三方協議,中荷雙方將開展蔬菜種子研發、食品安全生產等多項合作。
壽光蔬菜產業控股集團研發中心主任陳福東說:“一輪一輪談下來的,整個過程所有的問題,所有的有爭議的地方都解決了。”
合作迎來轉機。陳福東和寇恩決定共同攻關,利用荷蘭提供的優質育種材料和中國的種質材料進行雜交組合,并建立品種系譜庫。在雙方共同努力下,五年來,合資公司共選育10個番茄品種,申報植物新品種保護8個。就在陳福東和團隊收獲新品種的時候,劉樹森帶領的民營育種團隊也有了新突破,他們選育的尖椒新品種“長劍”,已成為山東乃至全國的換代品種。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寧城縣農戶陳曉印說:“(長劍)產量高,市場賣價好,種子要比國外品種便宜一半,產量要比國外品種高30%左右,這邊基本全改種長劍品種。”
如今,三木公司成功入駐國家蔬菜種業創新創業基地研發中心,成為唯一一家入駐的本土民營企業。
總經理劉樹森說:“從2016年開始,我們所有代理的國外品種、國外的公司,我們全部終止代理業務。進入到全國的銷售,全部是我們自主研發的品種。”
從“種菜賣菜”到“育種賣苗”,蔬菜產業“芯片”有了壽光制造。目前,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等十多家“國字號”種子科研院所均扎根壽光,當地種子研發經營企業達到433家,種苗年繁育能力達到16億株,國產蔬菜品種市場占有率由十年前的40%提高到現在的70%。壽光與美國加利福尼亞、荷蘭等地被業界公認為世界五大蔬菜“種業硅谷”。
閃電時評: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作為“中國蔬菜之鄉”,壽光以蔬菜產業化為基礎,探索形成了“壽光模式”。縱觀壽光蔬菜產業發展三十年,從“賣蔬菜”到“賣技術”再到“賣種子”,“壽光模式”在不斷自我革新、自我完善中豐富內涵,始終走在中國農業前沿。緊跟時代潮流,根植于綠色田野的“壽光模式”,一定會源源不斷煥發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