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是中央的部署要求,更是國企的責任和擔當所在,也是企業發展的重要機遇。”水發浩海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文濤如是說,而發展產業是實現貧困人口穩定脫貧的主要途徑和長久之策。
成立于 2018 年12月的水發浩海集團有限公司是山東省屬國有獨資企業水發集團有限公司實施現代農業投資的一級權屬公司。公司圍繞“現代農業、水務環境、能源環保”三大核心板塊,頻頻向著貧困地區“逆行”,以產業發展帶動當地貧困群眾脫貧增收和致富奔小康,實現了企業發展和脫貧攻堅的協同推進。
一手興產業,一手促就業
水發浩海現代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產業園鳥瞰圖。
“過去咱家每年就掙幾千塊錢,現在一年頂過去全家干好幾年。” 冬日暖陽下,說起最近幾年家里的變化,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將臺堡鎮牟榮村村民楊娟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家里有七八畝地,以前種土豆和玉米,全看天吃飯。把耕地流轉給水發浩海后,一年收入4800元;我自己進到西吉現代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示范產業園當起了農技工人,每天收入80元。僅這兩項收入,一年就有3萬元左右。一家人不僅走出了貧困,還過上了相對寬裕的生活。”
“自從有了水發浩海,我們農民就有了打工的地方,給了我們很多無形的幫助。”今年52歲的將臺堡鎮包莊村村民陳占軍說,“我家里六口人,以前都是靠務農養家,如今卻不同了,我們夫妻二人在梨樹山上工作,收入比以前好多了!”
據了解,在當地像楊娟、陳占軍一樣的村民還有200多位。他們之所以能在家門口就業,離不開水發浩海集團有限公司在當地的耕耘。
“位于寧夏自治區西吉縣將臺堡鎮的水發浩海一二三產業融合示范園項目,計劃總投資4.18億元,目前已完成投資2.68億元,主要建設現代農業高科技示范產業園、有機梨園基地和蔬菜深加工基地。”王文濤介紹道。
2019年開工建設的“西吉現代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示范產業園”是寧夏最大的農業產業園,占地1800畝,有智能溫室、新材料節能日光溫室、壽光第九代大跨度日光溫室及大型拱棚共276座。產業園如今已經成為這條大山溝里改變當地群眾生活的“金鳳凰”,被稱為寧夏扶貧東西部協作魯寧樣本。
今年已經57歲的將臺堡鎮牟榮村村民馬鵬祿,家里有三口人,妻子患病在身,常年無法勞作。“之前家里的全部經濟來源就是靠我一個人種地,一年到頭也賺不了幾個錢。梨樹山項目啟動后,我就把自家地全部流轉出去,現在在梨樹山上工作,一切都好起來了……”
馬鵬祿所說的梨樹山項目,正是在牟榮村梯田上水發浩海投資1.4億元建起的萬畝梨樹產業示范項目。“一期6000畝黃蜜冠有機梨2020年已經掛果,今年就會有收成。”水發浩海西吉項目負責人楊俊煒說,“當地海拔高,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結出的果子特別甜,口感非常好。”
升級現代農業挖窮根
水發浩海“四個一”萬畝梨樹產業示范項目。
山東的黃蜜冠雖然適應干旱氣候,但是西吉的倒春寒對果子存活是個巨大考驗。水發浩海邀請山東農業大學和寧夏大學的專家團隊聯合攻關,延遲果樹的掛果,基本解決了這個難題。“等明年梨子收獲了,我們就向當地百姓推廣樹苗和種植技術,用經濟林置換生態林,梨樹下再套種黃花菜。”梨樹產業項目負責人老陳興奮地說,“這對當地生態保護和農民增收、企業創收都是一件大好事,三方共贏。”
馬鈴薯產業近年來成為西吉農民脫貧致富的“錢袋子”。截至2019年底,西吉縣已建成種薯繁育基地11.29萬畝,種植馬鈴薯85萬畝。然而,2020年初受疫情影響,外銷受阻,全縣43萬噸馬鈴薯沉睡窖中。
為全力支持西吉縣發展壯大特色優勢產業,確保西吉縣2020年如期實現脫貧摘帽,水發浩海于2020年底開始投產的馬鈴薯產業園,通過搭建公司渠道資源,解決了外銷受阻帶來的馬鈴薯銷售難題。據悉,該項目計劃總投資5億元,除了建設中的馬鈴薯產業園,還計劃建設一個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中心,配套一個馬鈴薯產業研究院,以及一個馬鈴薯加工廠。
除此之外,水發浩海還在西吉戰略性規劃培育馬鈴薯繁育原種能力6000萬噸,示范推廣馬鈴薯高淀粉專用加工型品種20萬畝,年生產馬鈴薯原種2000萬粒,生產可供加工優質商品薯30萬噸。項目投產后,預計年產值可達12億元,新增就業崗位450個。此舉將大大促進西吉縣馬鈴薯產業優化升級。
為全力支持西吉縣發展壯大特色優勢產業,截至目前,水發浩海投資建設的蔬菜深加工基地占地面積192畝,新建蔬菜深加工廠1座,冷鏈物流集配中心1座,建設預冷庫、恒溫庫、速凍庫、鍋爐房及垃圾回收間、制冷機房污水處理車間等1.3萬平方米,蔬菜加工車間2.8萬平方米。同時,還安裝了速凍脫水蔬菜、濃縮果汁、梨罐頭、杏仁粉等生產線5條,購置了國內外最先進的技術和設備。
從賣土豆到賣紅軍粉,從種芹菜到生產芹菜汁,如今,西吉正在改變“土里刨食”的農業產業發展路徑,擺脫從種養環節入手的傳統模式,轉而從加工端、市場端發力,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把農業的出路放在與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接二連三”上,進而把貧困人口附著在產業鏈條上助力脫貧。
產業興旺穩脫貧
水發浩海集團有限公司規劃建設的現代化蔬菜大棚。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
2020年11月16日,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宣布,西吉縣退出貧困縣序列。隨后的11月23日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的全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全國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已經完成。
“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在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無疑,要保障貧困群眾、貧困地區生活水平、經濟收入不降,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必然要在保障產業長久性、持續性、競爭力等方面下功夫,切實推動產業優化整合、升級改造。
“除了西吉的馬鈴薯產業,包括西吉的牛羊肉產業,我們都有項目,整個項目投資18億元。項目建成后,西吉縣將具備農產品深加工能力,打破制約西吉發展的瓶頸。”王文濤說。
2020年11月17日,水發浩海(吳忠)肉類加工有限公司生態扶貧項目在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舉行。投產后的公司集飼料加工、飼草種植、5000頭標準化肉牛示范養殖場、肉牛屠宰、加工、冷鏈物流于一體。擁有年屠宰10萬頭肉牛生產線,生產加工冷鮮、熱鮮牛肉及特色肉制品。實現了從養牛養羊到“種、養、產、加、銷”全程生態循環產業。
此外,水發浩海集團還與海底撈、西貝、新天地、京東等知名供應鏈企業深度合作,把紅寺堡打造成西北區域肉類、果蔬的集采中心。
而水發浩海開發的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黃花菜產業園項目圍繞黃花菜“產、加、銷”和“基地+農戶+企業”的全產業鏈進行規劃,針對產業鏈條薄弱環節設計項目建設內容,著力解決當地黃花菜產業化發展中的“瓶頸”問題。旨在帶動紅寺堡區黃花菜產業增產增效,促進農民,特別是貧困戶增收,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效和鄉村振興建設作出貢獻。
“鞏固脫貧成效需要加強產業發展,這既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王文濤總結道,而如何參與鄉村振興,如何有效推進可持續發展,則是當下企業仍需思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