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脫貧攻堅取得了全面勝利。然而,脫貧攻堅的勝利不是終點,而是農村、農業現代化的新起點。因此,3日正式對外發布的江蘇省委一號文件吹響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號角。
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江蘇交出了“三農”靚麗成績單:糧食總產連續多年穩定在700億斤以上,將8000多萬江蘇人民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70%、高標準農田比重65%、農業機械化水平88%,穩居全國前列。美麗鄉村建設取得顯著成效,農村基礎設施短板加快補齊,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萬元,增幅連續11年高于城鎮居民,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年收入都達到6000元以上。站在新的征程上,江蘇將繼續“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為全國鄉村振興探路,打造“三農”IP的“江蘇樣本”。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是實現農民增收、農業發展和農村繁榮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要振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就要充分利用江蘇經濟大省、農業大省的優勢,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因地制宜發展高效精品農業和都市農業,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大力發展地方優勢特色產業以及電子商務、鄉村旅游、手工文創等新產業新業態,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繁榮發展鄉村產業。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第一要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前不久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要結合江蘇目前鄉村人才資源實際,進一步盤活就地取“才”,因地制宜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造就扎根農村的“土專家”。同時還要大力輸送領軍型、復合型、專業型或技能型人才,為鄉村振興輸入高質量的新鮮血液,讓江蘇鄉村振興如虎添翼。
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農村的生態環境與米袋子、菜籃子、水缸子息息相關,是留住鄉愁的重要載體和依托,也是農民美好生活的物質載體和精神歸屬。打造生態宜居鄉村不僅要有高顏值的外表也要有“氣自華”的內在美。在做好“廁所革命”,生活污水處理和黑臭水體治理等基礎上,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讓老百姓種下的“常青樹”變成“搖錢樹”,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鄉村振興新的藍圖正在徐徐展開,勤勞智慧的江蘇人民正在用心血和汗水印證著“越奮斗越幸福”,正在用飽含深情的畫筆描繪著心中的美麗鄉村、向往的詩和遠方。(趙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