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了解,2020年10月,海口市菜籃子集團開始與信義公司進行合作,經過對200畝光伏大棚開展了兩輪的試驗種植。由于之前未充分調研農業種植的基本要素、科學論證,光伏板大棚存在防雨能力不足、排水能力不足、冬季光合不足等缺陷。為解決好上述問題,2021年1月中旬,在省、市農業部門的指導下,海口市菜籃子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敏及時組織集團公司及信義公司有關人員及農業專家進行現場辦公,進行集中“會診”,梳理有效的解決辦法,用兩個月時間深入展開整改,取得了較好成效。

據介紹,海口市菜籃子集團科學制訂改造方案。科學調整大棚高度與間隔,保障種植蔬菜光照時間。光伏板支架高度由原來的高度再提高30厘米,二組光伏板之間距離由原來2.5米擴寬到3米,光伏板的走向統一調整南北向,這樣上午太陽光與下午太陽光可以照射進棚。光照時間會增多,對作物生長有利。每個棚的四周安裝防蟲網及卷網器,減輕蟲害。高溫時,可以打開防蟲網,通風、散熱、降溫,有利蔬菜生長。棚與棚間增加了農用薄膜防雨,安裝水槽將雨水導入水溝,柵內建設水溝,建設簡易道路,有利機械化作業,這樣做的好處是,防雨、防臺風,防止水土流失,保水保土保肥;對棚內種植的紅土壤進行土質改良,具體措施:糾酸,紅土壤多數偏酸,PH值在5.5以下。使用熟石灰、使用偏堿的肥料,使土地PH值中和。使用有機肥、畜肥。發酵后的家禽肥。每畝使用1600斤-2000斤。補完土壤的中量元素。鈣、鎂、磷、鋅,使之滿足蔬菜生長的需求。針對光伏板透光率不足20%的實際,進行科學補光。小苗每天3小時,種苗5小時,大苗7小時。滿足蔬菜生長過程中必要光合作用,只需要每天發電量的0.5%左右來補光,就可以滿足蔬菜生長的光合作用。種植用水實行噴灑淋系統供水,水肥一體化,水源是使用風圮水庫水,符合蔬菜種植用水標準。大棚土地的規劃與平整。參照農業農村部2012年設計的蔬菜溫室大棚標準48米×40米為一個單位大棚的標準規劃。考慮到光伏發電多選址在山丘、坡地的實際情況,大棚長度寬度均可以適當調整。每個棚的四周修建寬50厘米、深50厘米砼“U”型水溝。排水防澇、防止水土流失。兩個棚之間修建一條道路,寬3.5至4米,方便農耕機具的進出,方便種植農資物資及種植采收的農產品運輸。優選種植的品種和不同品種的輪作。根據不同的土質、環境選擇不同品種蔬菜瓜果來種植。實行科學規劃合理選擇不同的蔬菜品種進行輪作。

同時,扎實進行試點改造。為節省成本,提高整改效益,信義公司根據市菜籃子集團提出的改造方案,并在其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先期組織對福昌地塊38畝光伏大棚進行改造,并克服春節前后用工難的實際,加班加點,利用50多天的時間完成了38畝光伏大棚的改造,使之更加符合蔬菜種植的各種條件。元宵節過后,即投入了生產。
2月中旬,在光伏大棚按照整改方案完成改造后,市菜籃子集團農科公司組織技術骨干力量展開了試驗種植,他們結合大棚條件和土壤條件,挑選了金品5號白、廣東菜心、上海青、黑葉白、小芥等菜品,采取直播和移栽兩種方式展開了種植。
目前通過全面升級改造后,從試驗種植的情況來看,種植周期在32天至40天左右,畝產在1500斤至2000斤左右,一茬菜的種植周期比改造前縮短了近半個月左右,產量也提高500斤左右。農光互補難題的破解,既提高了種植效益,也提供了解決本地蔬菜淡季產量低的探索經驗。

下一步,海口市菜籃子集團將進一步與信義公司展開深度合作,建立有效合作機制,按新方案推動光伏大棚建設,滿足蔬菜種植的條件;對不能進行種植的地塊,按照能夠進行養殖或能夠菌類生產條件進行建設;將市菜籃子農光互補基地打造成一個生態、綠色、環保、循環的農業產業園區,為助力海南平價菜惠民行動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