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受災后應在第一時間對棚室內外拍照(遠近景照片)、錄制視頻等影像資料留證,災后無論是修繕棚室還是恢復生產的過程中都要注意留取影像資料,以便為后期申請農業保險理賠、各類災情認定及災后補貼等提供依據。
2.雪前已將保溫被卷起的棚室,用專門或自制的除雪工具及時清除積雪,有條件的可用鏟車、鉤機(鉤斗上加裝長條板等可提高除雪速度),清除棚室前屋面附近的積雪。
3.雪前未將保溫被卷起的棚室,應盡快清除保溫被及棚膜上的積雪。
4.雪前保溫被未卷起而被凍住暫不能再卷起的棚室,采取用適當工具適度拍打、震蕩等措施,加快散凍化凍,使保溫被盡快可以卷起來。
5.對棚室上部積雪確實無法迅速清除且有壓垮棚架危險的,可割破棚膜使積雪落下以保護棚架。
6.棚區四周和主要通路上的積雪,都要清凈清遠。尤其棚室四周的,露地面積越多越好,確保不發生棚室附近巨量積雪融化導致大棚四周積水、淤濕或泥濘現象。
7.清除積雪務必以確保作業人員安全為前提。特別是需要攀上棚頂踩踏棚架除雪的,必須事先采取棚內支柱加固等措施,確保安全方可進行,避免發生坍塌,造成人員傷害。
二、要克服低溫高濕陰天
1.全面檢查修繕棚室。除了修復棚膜破露、壓膜線松動、棚架變形等常見損壞外,要對棚內外電路及卷簾機、放風、照明、補光等用電機具設備全面仔細檢查,有故障和安全隱患則及時修繕排除。
2.提升蓄熱保溫能力。后續生產如遇低溫天氣,后墻山墻要做保溫被、泡沫板、稻草板等處理或堆垛苞米秸稈,后坡外加蓋棉被,前底腳圍1.2米的塑料薄膜。根據棚室具體情況,于進出門內外增設簡易緩沖間或圍擋。棚室內適時采取搭二膜、搭中小拱棚等多層覆蓋保溫方式,地膜選用白色地膜等,全面提高棚室蓄熱保溫抗寒能力。
3.配備應急增溫設備。集中規范建設、配電等條件完備的園區,可配備移動式電熱風機;零散棚區,配備燃油(氣)爐,或儲備質量達標、無有毒煙排放的增溫塊等;有條件的,還可購置新型自動控溫的燃煤熱風爐。
4.抑制高濕條件形成。棚室如有漏水現象,可采用撒施干土、草木灰、堆放生石灰等辦法降低濕度。棚室內所有裸露地面盡可能鋪墊玉米秸稈和干草等吸潮物料。棚室后墻可并排豎立完整的玉米秸稈。凡遇陰雨雪低溫天氣,避免進行棚內澆水、施肥等作業。施用防病蟲害藥劑時,采用煙霧劑、彌粉劑或彌霧機無水或少水精量施藥。
5.合理進行增光補光。在連續陰天的中午要揭開棚被,以增加棚內的散射光照。除了白天盡量揭開保溫被和棚室內多層保溫膜,及時清潔棚膜,后墻張掛或地面鋪墊反光幕以增加受光透光外,必要時使用植物生長燈、LED等設備進行人工光源補光。
三、要加強在棚作物管理
1.結構性能好、災前預防得當的棚室,隨天氣放晴逐漸恢復揭被放風、肥水藥等正常管理。一直捂蓋保溫被的,雪后驟晴時要采取“揭花簾”等方式緩沖進入棚室的陽光,至少1~2天后再恢復正常管理,期間可采取葉面噴施溫水(20~25℃,每畝5~6噴霧器為宜),減輕葉面蒸騰。
2.被凍住、暫不能卷起保溫被的棚室,可通過安裝植物生長燈和使用暖風機等加溫設備進行補光增溫,保證作物生長需要。
3.受冷害或輕微凍害的,在完善保溫措施、避免盲目增溫受光、剪除受凍嚴重莖葉果實的前提下,可于晴好天氣時葉面噴施溫水、磷酸二氫鉀、碧護、甲殼素、高活性游離氨基酸等促進作物恢復,配施腐殖酸或海藻酸肥,刺激根系活性,提高植株抗性。
四、優化下茬定植措施
1.對于劃破棚膜的,應盡快清理積雪扣上棚膜,利用晴好天氣融化棚內積雪,清理受凍作物,安排下一茬蔬菜生產,建議種植生長周期較短的葉菜。對于倒塌和損壞嚴重的溫室,要盡快自救恢復生產。盡早搶種冬茬蔬菜,爭取盡快上市,以便將損失降到最低。
2.針對恢復生產的棚室盡可能應用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已完成整地起壟的,采用地面覆蓋式秸稈生物反應堆;尚未整地起壟的,采用全層翻埋式或行下溝埋式秸稈生物反應堆。該技術可有效提高地溫,利于越冬茬或冬春茬棚菜及早上市。
3.做好育苗及訂苗安排,不誤農時。自育自用秧苗的,應于移栽前7~10天做好煉苗處理,讓小苗適應定植棚室環境條件。購買工廠化生產商品苗的,要從信譽好、質量優、跟蹤服務到位的苗場訂購。
五、及時清理壓塌溫室
1.對已壓塌且棚內作物已無法挽救的溫室,要抓住近日白天溫度較高、雪未凍住的時機,盡量清理棚室,取出棉被、草簾、能利用的棚膜和溫室棚架。棉被和草簾要曬干后保存,變形棚架和卷簾機等設備要進行整理復原,以備明春恢復生產時用。
2.對明年需要復建的溫室,要盡量按標準化建造模式修復或新建,溫室高度、跨度、坡度、走向要符合本地區實際情況,不可一昧貪大、追求高大尚。要進行科學設計,使溫室具備防災、抗災功能,以減少災害情況下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