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在一師二團蔬菜基地的大棚里,數十名職工群眾在除草、澆水、施肥……一派繁忙的景象。忙碌的人群中,就有三師五十三團十三連職工阿西木·艾海提。
以前,阿西木·艾海提一家4口守著10畝棉花地生活,收入不高。2018年,在塔里木大學植物科學學院教授杜紅斌的介紹下,阿西木·艾海提和妻子來到二團蔬菜基地上班。他倆不僅每月能領到工資,還能學習大棚蔬菜種植技術。隨后,在杜紅斌和十三連“兩委”成員的大力支持下,阿西木·艾海提在自家房前修建了3個大棚,培育番茄苗,種植番茄,一年閑余時間里就掙了2萬余元。
針對貧困戶缺技術、缺資金的情況,2018年,杜紅斌摸索出“企業帶領+培養新型產業工人”的產業扶貧模式。經過他的牽線搭橋,阿拉爾綠豐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一師二團蔬菜基地與和田地區和田縣高新經濟技術開發區,實施了日光溫室沙培番茄高效種植模式產業扶貧項目,吸納貧困戶變身新型產業工人。
“項目吸納了60余名貧困戶,人均年收入2萬元,其中35%的種植戶掌握了大棚番茄種植管理技術。”杜紅斌說,“如今,農業產業的就業‘蓄水池’作用越發凸顯。我要幫助更多職工群眾成為新型產業工人,實現增收致富。”
“第一年弄大棚,很多情況都不清楚,幸虧杜老師隔段時間就來一次,解決了我不少問題。”五十一團職工阿里木·木沙說。
以前,阿里木·木沙家的5畝棉花地一年收入不超過4000元。2018年年初,在兵團科技計劃項目的幫助下,阿里木·木沙新建大棚4個,第一次種大棚蔬菜,種什么,土壤適不適合,心里都沒譜。他就請杜紅斌給他支招。經過實地查看,杜紅斌給出了種植建議:春季種瓜、夏季種豆、秋賣辣椒、冬賣菠菜。當年,阿里木·木沙家的大棚收入4萬余元。
2018年以來,杜紅斌在南疆深度貧困村和團場,通過推廣設施園藝增效種植模式,直接幫助30余戶貧困戶脫貧;通過推廣“企業帶領+培養新型產業工人”產業扶貧模式,直接幫助50戶貧困戶脫貧。
杜紅斌從事南疆荒漠戈壁設施農業高效種植模式與技術研發應用等方面的研究已近20年,他幾乎每隔幾個星期就要到連隊大棚里轉一轉、看一看,與不少菜農成了朋友。在跟菜農打交道的過程中,他遇到了書本上未曾講過的情況,豐富了他的專業知識,也讓他的課堂變得更生動有趣。同時,杜紅斌還帶領科技服務團隊培訓基層技術人員和大棚蔬菜種植戶800余人,解決重大技術問題5項,挽回經濟損失30余萬元。
“‘十四五’時期,我將帶領團隊圍繞團場產業振興和農業現代化發展需要,加快產業關鍵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應用,幫助更多團場職工群眾增收致富。”杜紅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