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力投入、全域布局,高層次發展藍莓產業
依托傳統優勢發展藍莓產業。日照農發集團立足本地土壤、區位、交通等優勢條件,持續完善基礎設施,建成集良種組培、技術推廣、產品研發于一體的綜合性培育基地,累計投資1.2億元,占地110畝,總建筑面積達1.9萬平方米。其中,建設智能化溫室大棚2個,建筑面積達1.3萬平方米。目前,共種植藍莓690畝20.2萬株。
開展示范建設壯大藍莓產業。通過研學參觀、組培、溫室育苗、溫室試種、冷鏈加工形成集“兩園四中心”(“兩園”指標準化園區和冷鏈物流園區,“四中心”是指藍莓研發中心、銷售服務中心、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和用工服務中心)功能為一體的藍莓產學研基地,建設6200平方米育苗溫室,配備可移動式苗床系統、軌道自走式噴灌系統、自動控溫系統等先進的自動化管理系統,采用以色列水肥一體化自動施肥系統,開啟基質栽培種植新模式,達到密植、產量穩定、果品好等目的,年育苗能力80萬株。
建立藍莓深加工園區,開發藍莓果干、果汁等系列產品,全面提高產品附加值,與京東、易果生鮮等電商企業合作,實現藍莓產品線上銷售。同時,依托日照水庫、藍莓采摘、禹海藍莓灣、蔡莊古村落、1971研學實踐基地等優勢資源串點連線,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連續11年承辦“日照藍莓文化旅游節”,打造藍莓采摘生態休閑路線,實現從一產效益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之路的轉變,助力鄉村振興。
引進科技人才培優藍莓產業。日照農發集團通過“政校企”聯合,加快藍莓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發,與吉林農大等20多家高校院所深化產學研合作,選育8個本地藍莓新品種,創新培育出綠寶石、珠寶等新品種,集中力量攻克了藍莓“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同時,制定藍莓生產管理地方標準,健全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搭建物聯網信息管理和指揮平臺,提升品質和市場效益,盛果期每畝收益達2萬元。
建成特色、建出規模,高質量實現種優果香
黨建領航,市場添活力。扎實推進黨的領導與公司治理全面融合,東港區在活動、組織、載體、制度、人才、品牌等方面建立共建體系,強化抓黨建、強黨建的責任和動力,把分散的優勢資源有效集中,將數字賦能、共享理念融入藍莓產業發展的全過程各方面,不斷優化產業鏈黨組織設置、強化產業鏈黨組織功能,聯合33個單位,組建“藍鏈紅心”藍莓產業鏈黨建共同體,真正實現了“建鏈、強鏈、延鏈、補鏈”全面融合。
品種建設,產品聚合力。引進藍莓新品種3個,制定相關工作操作規程、工藝規范、技術規范和管理制度,優先完善配套,建設育苗育種組培車間、溫室大棚、小苗圃,多次組織藍莓育苗育種工作學習,為育苗育種提供了先決條件。同時,與吉林農業大學李亞東團隊合作研發藍莓新品種“雁湖藍”進入選育階段,助力“小產品”闖出“大市場”。
農業增收,群眾提效力。日照農發集團通過做大做強產業鏈,帶動當地老百姓共同富裕,每年向貧困戶提供約347.46萬元反哺資金,助力建檔立卡的5393戶9153名困難群眾持續增收,流轉土地2000余畝,支付土地流轉費200余萬元,受益農戶1330余戶,戶均年收入增加1500元。同時,吸納附近村民入園工作,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老百姓收入,全年共吸納勞動就業250余戶,支出勞務工資350萬元,務工人員年收入1.4萬元。
加載互推、加速發展,高標準推進多產融合
倉儲興盛物流網。在藍莓經營季,克服物流時間長、倉儲產品易變質的難點,東港區以藍莓生產加工儲存倉儲物流為起點,鏈接平臺京東物流、京東產業智能云倉、藍莓協會、湖北當代等,全力做好做實產地倉項目,保障了藍莓產品的新鮮。
共建擴展產業鏈。日照農發集團的一體化推進服務中心、溫泉項目、老222省道東側商業街、產學研項目、鄉村振興培訓基地、國家級農科園,連成有機組合體,研究建設、實施日照市鄉村振興研究院,實現了鄉村振興造血中心。同時,銜接屬地黨委政府,啟動辦理游客中心西側土地建設用地手續,爭取同步辦理游客中心建設用地,調整優化相關規劃,力爭各項目有機融合,無縫銜接。
科技助推農旅融。在日照農發集團的藍莓產學研基地,采用電子圖板+互動電子屏查詢形式,設置圓柱藝術造型,與四周電子觸摸屏互動查詢藍莓科普小知識,全景展示產業化發展的歷程及取得的成就,展示了藍莓種植規模、產量及大田種植、溫室種植等分布情況,通過數字屏幕可以直觀了解藍莓的銷售、物流數據,方便參觀者體驗了解藍莓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