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 7日,北京農學院新建的智能溫室啟用。溫室占地約3000平方米,集無土栽培、自動水肥管理、精準環境調控、實時數據監測等智慧功能于一體,一年四季作物常綠,滿足師生教學和科研需求。未來,溫室還將作為北京中小學勞動農學教育實踐基地,面向校外開放。

位于農學院校園西北角的圖書館背后,一棟約3層樓高、寬敞明亮的玻璃房,就是全新亮相的智能溫室。室外寒氣未消,室內溫暖如春,一株株番茄苗從栽培架上探出頭來,長勢正旺。“這幾個按鈕分別是控制遮光板、風箱和水循環的,一鍵就能啟動。”溫室一側的空地上,該校教務處副處長、勞動教育(實踐教學)中心負責人李志敏正在和工作人員一起試用智能設備。他們身后,擺放著標有營養液、肥料、灌溉用水等字樣的大桶,每個都足有一人高,通過管道和栽培架底部相連。
新建的溫室里處處透著高科技。例如,為了保障一年四季作物常春,無論室外溫度高低,室內溫度都要保持在20至30攝氏度左右。“關鍵在頭頂。”李志敏介紹,相比于普通溫室的單層玻璃棚頂,智能溫室的棚頂采用了多層覆蓋材料,第一層是充氣薄膜,透光率和保溫性能好;第二層和第三層分別是不透光的黑膜和反光膜,起到傳熱和保溫的作用,“天氣暖和的時候,這兩層膜被回收折疊,等到晚上或降溫時,棚膜會像電動簾一樣張開,在上方蓋上一層保溫被。”他補充,屋頂還有開窗通風系統,保障室內空氣流通。
當天,一節實踐教學課在溫室里開講,該校植物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劉超杰帶領園藝專業本科生開展番茄苗的定植工作。“栽培架上安裝了果菜吊蔓巖棉栽培系統,內含自動給排水、水肥一體化等自動控制設備。”劉超杰指導學生將番茄苗移栽到泡了水的巖棉里,小心地撣去多余的土壤,“植物的根系會慢慢地在巖棉里扎根,不再需要土壤給予養分,自控系統一旦監測到植物缺水、缺營養,就會自動補給。”他說,未來將帶領學生在這里開展新品種的開發和種植新技術的研究和試驗。
溫室不僅能滿足校內教學和科研的需求,還將成為本市中小學校開展勞動和耕讀教育的新課堂。目前,該校已與一些學校建立聯系,隨著智能溫室的啟用,將有更多的中小學生走進田間地頭,感受智慧農業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