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養生保健越來越被重視,中藥也越來越備受關注。我們常說“藥材好,藥才好”,中藥材質量是影響中藥質量的重要因素。我省的野生中藥材種類多分布廣,蓄積量十分豐富,是全國中藥材主產區之一,更是北藥產業開發的核心區域。
“道地藥材”貴在“地道”。中藥材歷來講究原產地,即所謂“道地藥材”,皆因其歷史悠久、產地適宜、品種優良、產量宏豐、炮制考究、療效突出并帶有地域特點,如山西渾源黃芪、寧夏中寧枸杞、四川石柱黃連、廣東陽春砂仁等皆為道地藥材。大力發展道地藥材,是我省中藥材發展的必然方向。以我省某市為例,全市野生中藥材有57科108個品種,分布面積約170萬畝,蓄藏量近5萬噸,其中優質道地藥材有50多種,人工撫育有23種。如此豐富的野生藥材資源,不可能齊頭并進全面發展,必須突出重點發展道地藥材,根據道地藥材資源特點,結合市場需求和發展潛力,確定重點發展品種,并提高藥材質量。
當前,中藥材質量主要受種植、貯藏、流通等環節影響,而種植環節是前提和基礎。如果種植環節沒有把好關,中藥材的質量就無從保證,因此發展道地藥材關鍵是要把好種植關。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
一是加強品種選育。近幾年,由于市場對中藥材的旺盛需求和自然環境的一度破壞,一些道地藥材資源日益枯竭,人工種植的中藥材大量出現,導致人工栽培的中藥材品種逐漸增多。當前,種植已經取代野生成為中藥材供應的主要來源,市場上的藥材有80%以上來自人工種植。大量人工種植中藥材,就必須重視品種的選育,如果在長期栽種過程中不注意選優,優良的道地藥材品種就很容易混雜退化,長此以往,道地藥材也會變得不地道,所謂“種苗基原純正、遺傳性狀優良是生產高品質藥材的根本保障”。因此,要保障道地藥材的質量,首先得從源頭,也就是種子選育抓起,選育優良品種,建設規范化的優質道地藥材種子種苗繁育基地,從根本上保證道地藥材的地道。
二是鼓勵規模化種植。保證了藥材種子的品質后,就要提高藥材的產量。傳統的粗放種植規模不大、標準不高,難以保證中藥材品質和產量的穩定。而規模化種植既能提高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又能提高標準和產量、保證藥材品質,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據調查,比較適宜規模化種植的品種必須是區域內道地優質品種,還必須是市場大宗藥材。我省《北藥產業發展規劃》已初步確定人參、刺五加、五味子、防風、黃芩等18種中藥材為中藥材種養殖重點發展品種。例如我省某市的道地藥材刺五加、五味子、防風的種植已經較有規模。特別是黃芩這種藥材值得重點關注,不僅因為它是重點發展品種,更因為它是國家獨家品種和專利藥品種“牛黃清感膠囊”的重要成分。因此,根據企業和市場需求規模化種植高品質黃芩也十分必要。
三是實行機械化作業。人工作業不僅增加了種植成本,而且部分根系藥材人工無法完全起出,造成了浪費。而人工作業的不足正是機械化作業的優勢。據測算,防風播種機的工作效率是人工的10-15倍,機械播種相比人工播種每畝節省20元左右;丹參打藥機的工作效率是人工的8倍,機械打藥成本相比人工打藥每畝節省20元左右;丹參收獲機的工作效率是人工的10-15倍,起凈率達到95%,機械收獲相比人工收獲每畝節省270元左右。可見,機械作業相比人工作業優勢明顯,是中藥材發展的必由之路。而隨著勞動力的匱乏和成本的不斷升高,機械化更將成為中藥材發展的重要保障。我省一些中藥材種植的農村綜合農業機械化水平高達96.89%,與之相比,中藥材種植從播種到采收卻仍以傳統人工作業方式為主,機械化水平低,發展潛力大,應該在這方面加大研究和推廣力度,讓機械化成為中藥材提質增收的助推器。
四是推廣綠色栽培。作為藥用植物,中藥材跟一般農作物一樣也會受到病蟲害的影響,不可避免地要使用農藥。關鍵在于如何在保證質量和產量的同時降低農藥殘留。推廣綠色栽培就是解決這一問題的一劑良方,對于中藥材品質的升級極具現實意義。我省一直在主打“綠色”牌,綠色食品、綠色農業在全國都享有很高知名度。綠色中藥材完全可以作為又一張“綠色”牌打響全國。我省一些中藥材種植基地大部分地區屬于溫帶、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晝夜溫差較大,病蟲害發生率低,在農藥施用量方面就相對要少,這有利于優質綠色中藥材生產,而且還具有“寒地黑土”的自然條件和品牌優勢,更應該加強道地藥材綠色栽培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做好綠色藥材這篇大文章,打造出像“五常大米”一樣全國聞名的綠色藥材品牌。
五是科學確定采收時限。中藥材藥效成分含量的高低,與生長年限的長短有著直接關系。隨著生長年限的增長,一些藥材的產量和藥效成分含量也在不斷增加。生長年限長的野生藥材,其藥效遠勝于人工栽種的藥材。綜合一些藥材的產量和質量、藥效成分和市場需求,采收時間需要根據氣候條件而定,不僅藥用效果好,而且經濟效益也會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