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冬季,天氣寒冷,以前只有暖棚內才能種植蔬菜。可去年冬季,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大冷天,林甸縣、肇源縣的新型無供暖棚室內,卻滿眼翠綠,綠油油的蔬菜長勢喜人。讓人驚訝的是,這些大棚內沒有任何供暖設施。冬季不用供暖設施,棚室就溫暖如春,還能種菜!這看似“神話”的一幕,卻真真切切地出現在大慶市“冬季無供暖大棚”內。
近年來,棚室經濟是大慶市冬季農業生產的核心力量,更是農民增收的“沃土”。但由于氣候原因,冬季棚室需要燒煤或利用電力供暖,才能保證棚內溫度。冬季棚室供暖成本不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大慶市棚室經濟的發展。面對這種情況,在大慶市農業部門的引領下,大慶市一些農業企業紛紛加大研發力度,組建團隊、外出考察、創新研發……經過長達幾年的努力,“冬季無供暖大棚”應運而生。這些大棚成本低,且“零耗能、零排放”,將助力農民增產增收,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日前,在林甸縣四合鄉聯合村寒地林果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棚室區,整齊的蔬菜大棚依次排列,走進棚內,滿眼翠綠,西紅柿、草莓已經成熟,煞是喜人。工人正忙著給西紅柿整枝、打杈,十分忙碌。“我們這有兩棟新型棚室,是公司自主研發的,此前考察了黑、吉、遼和內蒙古等地區,最終研發成功,我管它叫‘保暖大棚’。棚內無任何供暖設施,在冬季最冷時,棚內溫度可達12攝氏度。去年冬季,兩棟大棚種植的蔬菜全部成活。”總經理李嚴廣說,他們對大棚進行了改良,使用了苯板、聚氨酯、珍珠棉等材料,外加黑白膜,目的就是為了實現“絕緣”。這樣一來,棚內儲能、保能效果更好,且熱量不易散失。建設棚室的角度也十分講究,必須找到最佳陽光入射角度,讓陽光最大、最多地射入棚內。
“去年冬季最冷時,我們‘冬季無供暖大棚’內沒有一處取暖設施,但卻溫暖如春,各種蔬菜郁郁蔥蔥。這不僅節省了取暖費用,也節約了人力。”肇源縣鯰魚溝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蔡云樓說,公司成立了專門的技術團隊,不斷加大研發力度,經過五年的試驗,終于攻克了技術瓶頸,對傳統模式的蔬菜大棚進行了改造升級,實現了冬季在無任何供暖設施的情況下蔬菜正常生長。
蔡云樓介紹說,該公司“冬季無供暖大棚”應用了土墻吸熱、地下隔離溫層等自主研發的專利技術。在建設大棚時,要下挖80公分,形成地下隔離層。然后用土做墻,達到約4米的厚度。最終做到大棚在白天吸熱,晚上釋放熱能,滿足棚室內蔬菜栽種溫度需求。
4月初,大同區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內,兩棟“高標準陽光大棚”正在加緊建設,大棚主體結構已施工完畢,棚內工人正在安裝后墻相關設施。“這兩棟大棚在冬季零下30攝氏度情況下,不供熱照樣能種植蔬菜,其秘訣就是最大限度利用光能。”據大同區鄉村產業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陳新春介紹,之所以能在冬季無供熱種菜,是因為棚室采用了雙層結構、雙層覆蓋、雙層保溫,加上其納米涂層集熱水箱后墻,白天儲蓄熱量,夜晚可提高棚溫5攝氏度至9攝氏度,且大棚的保溫材料被設在夾層中,永遠不濕不凍,保溫效果很好。大棚建成后,將考慮采用立體栽培的方式,未來以采摘、研學等生產全功能布局為發展方向。
近幾年,大慶市一直致力于發展棚室經濟,借助三產融合、產學研合作等措施,以特色香瓜等棚室作物為代表,打造出一系列知名品牌。今年4月中旬,大慶市組織召開新型棚室生產現場會,分別在肇源縣、林甸縣兩處新型棚室生產現場,面向全市分享和推廣當地新型棚室的建設經驗,通過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幫助農民們降低風險,提高棚室生產的產量和質量,進一步推動設施農業發展。
“新型棚室不僅能降低成本,還能讓‘冬閑’變‘冬忙’。”市農業農村局種子技術服務站站長陳剛介紹,林甸縣、肇源縣、大同區的新型棚室在技術上略有不同,但都有一個特別點,那就是在冬季無需供暖。“冬季無供暖大棚”的成功研發,讓農民在冬天“有事可做”,有效利用全季進行生產,實現全季銷售,增產增收。
據了解,今年大慶市棚室主要發展目標是新建棚室以及老舊棚室改造提升,利用好蔬菜生產設施條件改善項目,推動設施農業及其配套設施向標準化轉型,從而提高棚室生產能力,幫助生產者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記者 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