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肥、備種、犁地、播種……時下正是春耕備耕的關鍵時節,在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的渾河灘智能溫室項目建設現場,工人們正在進行主體骨架安裝,174棟現代化智能溫室將配套數字農業大數據管理平臺,打造“陽光玫瑰”葡萄和藍莓基地,項目將計劃6月底完成,建成后將成為內蒙古單體規模最大的智慧設施農業基地。
科技賦能是壯大設施農業的重要手段。在呼和浩特市的春耕備耕浪潮中,最驚艷的莫過于滿滿的“科技范”,“掌上氣象”實時護航、農技專家常赴一線、個性化定制種植模式、新型農機具大顯身手、智慧物聯網將不可能變為可能……科技的“一條龍”服務,讓農業生產更有質效、農民增收更有底氣。
呼和浩特市始終聚焦設施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加大設施農業科技項目支持力度,開展水肥一體化、環境智能管理和戈壁設施農業、老舊溫室改造提升等新模式、新技術的創新及引進推廣;依托科研單位或企業成立設施農業研究院,引進區內外設施農業領域高層次科技人才,加大設施農業本土專業人才培養力度;將更多設施農業機械化裝備納入農機購置補貼范圍等。
今年,自治區出臺《關于支持設施農業發展的若干措施》,采取先建后補的方式,支持城市周邊“菜籃子”基地和設施農業規模化發展。對從事設施農業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進行資金獎補,通過新建、維修改造、提檔升級三種模式,推進塑料大棚、日光溫室、大型智能連棟溫室建設。眼下,全區2.63萬畝新建設施農業項目建設正酣。
呼和浩特市積極響應政策,出臺符合本地實際的獎補措施,對城市周邊“菜籃子”基地和設施農業發展優勢區,采取先建后補方式支持規模化發展,新建普通日光溫室500畝以上、塑料冷棚1000畝以上、單體智能溫室50畝以上以及集中連片改造普通日光溫室1000畝以上,按照新建普通日光溫室每畝2萬元、塑料冷棚每畝2000元、智能溫室每平方米100元、改造提升普通日光溫室每畝1萬元的標準,對建設主體給予補貼;對新建或擴建1000畝以上且集中連片面積達1萬畝以上的設施農業園區所在旗縣(市、區),每個獎勵500萬元,每增加2000畝,再獎勵100萬元,最高不超過1000萬元,鼓勵全產業鏈發展,獎勵資金重點用于設施農業擴大規模、提升改造及補齊育苗、智能化控制、加工倉儲、冷鏈物流、專業市場等產業鏈短板,提高蔬菜供應率。(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