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0日,全市農業科技工作會議發布了全市十大農業科技成果及2025年10項重點農業主推技術。記者 栗園園 攝
2024年12月10日,全市農業科技工作會議在重慶市潼南區召開。會議發布了全市農業科技十大成果,同時在2025年50項農業主推技術中選擇了10項進行重點介紹,助力新優科技成果、種養技術轉化、推廣,推動全市農業科技含量再提升。

▲會場現場設置的全市十大農業科技成果展板。記者 栗園園 攝
農業科技十大成果
成果一:家蠶基因產業技術
該成果以基因組大數據為基礎,培育出功能化和個性化的蠶桑新品種,貫通了“基因—性狀—品種”分子設計育種路徑。
成果二:慶油系列油菜
該系列品種具有含油量高、產量高、品質好、抗性強、適應性廣等特點。其中,“慶油3號”在2022至2024年連續3年入選國家農業主導品種。作為農業領域唯一成果入選重慶市十大科技進展,推廣面積連續3年位居全國第二。
成果三:SPF豬
該品種是通過生物凈化技術,清除主要潛在感染或條件致病微生物,不攜帶對科學實驗干擾大的病原的無特定病原豬,是疫苗評價和豬源性生物制品生產用高品質核心原材料。建立了規模化的SPF榮昌豬和巴馬小型豬群體,是國內極少數幾個具有自主種源,且能規模化提供SPF豬的單位之一,在全國領先。
成果四:檸檬干濕法果膠生產線
該生產線是檸檬精深加工的現代化生產線,突破了果膠提取的高效化與純凈化瓶頸,實現了果膠、精油、檸檬汁的聯產,高效利用了提取液,可減少提取后廢水的排放,為世界首創,且凝膠強度和果膠年產量均居世界第一。
成果五:渝州白鵝配套系
該品種是利用四川白鵝等地方品種培育的中型白羽肉鵝配套系。父母代繁殖性能好,66周齡產蛋數85個,商品代70天體重3.85kg,0-10周料重比2.99:1,全國領先。
成果六:柑橘全產業鏈技術創新與應用
在國際上率先構建了柑橘全基因組變異數據庫CitGVD、全基因組40K液相育種芯片,突破了高效生物育種技術瓶頸,創制了國際首例高抗潰瘍病柑橘新種質,建成了全球第二、國內最大規模的柑橘種質資源圃。
成果七:農業產業數字一張圖
該成果突破了重慶地形復雜、地塊破碎、地物類型多樣等問題帶來的地物農業數據精準獲取的技術難題,建成了地塊級農業遙感監測“數字一張圖”平臺,實現了重慶全域主要糧油作物面積信息智能提取、長勢動態監測和產量預測。
成果八:魚菜共生智能工廠關鍵技術裝備創制及產業應用
該成果突破了高氧、低氮水質精準調控技術,發明了魚病和蔬菜害蟲監測預警技術,創制了魚菜共生工廠系列成套智能裝備,構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魚菜共生智能工廠技術體系,創建了國內首個商業化應用的魚菜共生智能工廠。
成果九:替代抗生素的豬用飼料添加劑“腺苷七肽”
該成果是全國生豬領域唯一批準使用的免疫調節肽飼料添加劑新產品,明確了斷奶仔豬在日糧中的用法用量,添加250-500毫克/千克腺苷七肽替代抗生素,可使飼料轉化率提高8%,腹瀉率降低50%。
成果十:30馬力自走履帶旋耕機
首次實現履帶正反轉原地調頭轉向,整機處于行業領先水平。2023年批量上市以來,共銷售1168臺,累計銷售額3971萬元。產品銷售主要分布在重慶、貴州、湖南、福建、江西等省份。
2025年度農業主推技術
技術一:“宜機化區中稻-再生稻全程輕簡優質豐產栽培技術”
針對宜機化區中稻-再生稻生產農機農藝不配套、產能不高、品質不優等問題,選用高產優質抗逆宜機收水稻品種,配合病蟲害統防統治、機插機收等關鍵技術,實現機收再生稻畝產300公斤以上,畝增收400元以上目標。在川渝再生稻區推廣220萬余畝。
技術二: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
針對大豆玉米間套田間配置不合理、病蟲草害防控技術難、機械化水平低等問題,以“選配品種、擴間增光、縮株保密”為核心,配套合理施肥、化控抗倒等技術,實現“大豆、玉米間套輪一體,耕種收全程機械化生產”的目標。
技術三:連陰雨寡照區水果高糖高產關鍵技術
針對連陰雨寡照天氣給應季成熟的柑橘、李、枇杷等特色水果生產帶來的產量不穩、品質下降等問題,通過避雨抗逆設施,確保水果高糖高產。
技術四:地方豬全產業鏈現代標準化生產關鍵技術
針對地方豬養殖水平較低,效益不高等問題,規范地方豬保種選育、豬場建設、飼養管理、屠宰加工等環節操作標準,有效提升豬肉品質。
技術五:山地特色魚菜共生種養循環綠色高效養殖技術
將水產養殖與植物種植有機結合,實現養魚不換水或少換水、種菜(植物)不施肥的復合種養循環。近3年在全市累計推廣45萬畝,水產品總產量52萬噸、蔬菜36萬噸,總產值74億元。
技術六:山地油菜生產全程機械化(智能化)輕簡技術
針對山地油菜生產全程作業機械化水平低、機收損失率高、勞動強度大等問題,通過集智能化耕整地、機械化播種、收獲為一體的高效輕簡增產技術,節約勞動力60%、降低生產成本20%。
技術七:城口老臘肉全產業鏈標準化生產關鍵技術
針對城口老臘肉加工過程中的技術不規范、“本味傳承”不穩定等問題,提出生長育肥豬飼養管理、農家炕房建設及傳統特色肉制品加工等關鍵環節操作標準,應用于城口老臘肉生產基地(作坊)近200個,年帶動1.5萬余農戶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
技術八:微生態調控防治蔬菜連作病害技術
利用微生物組合菌劑、生物質調酸控病產品等,配合育苗基質益生菌接種培育、土壤調酸與中微量元素補給等技術,通過“一基礎、五調控、四平衡”防治蔬菜連作病害。
技術九:新改造坡耕地土壤地力恢復與提升技術
針對高標準農田改造后的土壤耕層破壞、地力降低等問題,選用晉渝糯、金皮糯、瀘雜等系列高粱品種,配施有機肥,全程機械化進行低成本、秸稈高量還田,實現土壤地力快速恢復與提升。
技術十:丘陵山地地塊級玉米生產智能監測與管理技術
創新融合農業物聯網、多源遙感農作物農情監測以及農業大數據平臺研發等技術,助力山地玉米產業數字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