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涼市政府副市長 何鵬峰
蔬菜是城鄉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主要農產品,發展蔬菜產業是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的民生工程。2022年,平涼市建立設施蔬菜產業鏈鏈長制以來,立足資源稟賦和特色優勢,以綠色、有機發展為方向,堅持優布局擴規模、提質效促發展,做好做優延鏈補鏈強鏈文章,蔬菜產業發展呈現出產量穩步提升、效益逐年顯現的良好勢頭,為全市農業提質增效、農民穩定增收和農業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一、做法成效
一是建強基地園區,優化產業布局。堅持產業園區化、園區產業化,集中規模發展河谷川區設施蔬菜,集中連片發展川塬區高原夏菜,建成設施蔬菜產業園區14個、標準化生產基地30個、高原夏菜基地17個,初步形成“兩帶、七片”產業布局(“兩帶”即涇河、汭河流域兩大蔬菜產業帶、“七片”即紅河、黑河、達溪河、神峪河、水洛河、莊浪河、葫蘆河流域七個蔬菜產業片區)。2024年,全市設施蔬菜面積達5.8萬畝、蔬菜種植面積達54.4萬畝、產量87.9萬噸,較2021年分別增長54.2%、29.7%和21.3%。
二是突出內聚外引,拓展產業鏈條。制定出臺《平涼市涇汭河川區設施蔬菜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若干政策措施》等扶持政策,實施重點項目144個,招引江蘇綠港、山東泰安啟成等產業鏈關聯企業34戶,新建設施1.9萬畝、育苗基地34處,發展保鮮庫、制冰車間、清洗分揀等精細化加工基地15處,新建改擴建平涼新陽光等綜合交易市場14個,加工能力、種苗繁育能力分別達7萬噸和2.9億株,蔬菜生產、加工、貯藏等鏈條不斷健全完善。
三是強化科技賦能,塑優品牌質量。統籌推進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引領,引進推廣新優品種200多個、綠色生產技術17項,蔬菜生產綜合機械化率達35.3%。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省級科技創新型企業2家,甘肅汭豐綠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成為全國第一批現代設施農業創新引領主體,建立專家工作站4個,開展產業鏈人才交流培訓6.5萬人次。認證綠色有機食品42個,登記地理標志產品2個,培育福君木耳、芮鞠貝貝南瓜等品牌26個,全市蔬菜抽檢合格率達99.8%以上。
四是培育壯大主體,聯農帶農增收。培育蔬菜產業省級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鏈主企業41家,帶動4萬余戶群眾發展蔬菜產業,全產業鏈產值達36.8億元,蔬菜產業收入占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4.8%。推廣鋼架大棚蔬菜“春提早、秋延后”、日光溫室周年生產、高原夏菜“錯峰頭”等模式,發展訂單蔬菜4.8萬畝,實現產銷兩旺。推行“黨建聯盟+產業鏈+鏈主企業”、“園區+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等發展模式,引導經營主體通過土地入股、共建基地等方式,穩定與農戶的利益聯結,引領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二、困難問題
一是總體規模不大。全市現有設施蔬菜5.8萬畝,年產量20萬噸左右,分別占蔬菜總面積、總產量的10.6%和23.5%,設施面積低于全省20%的平均水平。基地統籌規劃、園區建造標準有待提升,基礎設施裝備機械化、智能化發展滯后,聚鏈成群、蓄能成勢的產業格局不夠完備。
二是龍頭帶動不強。全市僅有市級以上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現有鏈主企業帶動輻射能力不強,較難引領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在技術創新、市場開拓、品牌打造等方面向更高層次提升。蔬菜生產多以散戶種植為主,農戶通過種植、經營等環節增收占比不高。
三是市場運作不足。設施建設投資成本大、收益率不高,群眾自愿投資、家庭規模種植經營相對較少;設施建設大部分依賴財政資金投入,社會資本參與不足,且受銀行信貸渠道單一、民間投資乏力等因素影響,一些有意愿發展設施蔬菜的經營主體資金短缺的問題還不能得到有效解決。
四是鏈條延伸不長。蔬菜產品以初加工為主,精深加工、預制菜發展處于起步階段,加工能力僅占總產量的8%,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較低。蔬菜貯存、加工、銷售的企業規模小,從事凈菜配送、品牌營銷、精深加工的企業尚在成長階段,冷藏保鮮、倉儲物流能力滯后,銷售渠道不夠穩定。
三、對策思考
聚焦蔬菜產業鏈關鍵環節,堅持建基地、強龍頭、延鏈條、聚集群、樹品牌、帶農戶,瞄準“四化”發展方向,著力推動“四個”提檔升級、“四元”賦能增效,全力推進設施蔬菜產業鏈高質高效發展。
(一)“四化”聯動發展,強化產業支撐。一是推動生產園區化。持續優化“兩帶七片”產業布局,“兩帶”中涇河川、汭河川主打日光溫室為主的高效設施蔬菜,大力建設集工廠化育苗、標準化生產、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引試推廣、貯藏冷 鏈設施完備、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樣板園區,輻射引領全市設施蔬菜發展。“七片”中紅河、黑河、達溪河、神峪河主打鋼架大棚為主的簡易設施蔬菜,莊浪河、水洛河、葫蘆河主打高原夏菜,以市場為導向選育種植品種,推動錯峰種植銷售,適度規模化發展。二是推動技術集成化。積極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蘭州大學、省農科院等院校、 科研機構合作,建立“產學研用”示范基地,加大新品種、新技術、新器械集成應用,推廣下挖式日光溫室和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等增效防控技術,有序配套病蟲情智能監測預警系統、綠色防控設備,不斷提高智能化水平。三是推動加工精細化。深耕蔬菜產業細分領域,支持企業、合作社在產業園區(基地)建設揀選、清洗、分級、包裝、預冷等生產線,開發菜汁、醬菜、腌制菜、蔬菜餅干和食用色素、保健品等精深產品,增加花色品種,提升附加值,實現由“賣原料”向“賣制成品”轉變。搶抓全省預制菜產業“雙百雙十”工程新機遇,大力開發即熱即烹型經典菜肴成品或半成品預制菜。四是推動品牌自主化。深入挖掘“好中優”“特中特”“獨一份”潛力,鼓勵引導各類經營主體開展“三品一標”認證,加快推進“平涼蔬菜”集體商標注冊培育工作,構建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體系,創新品牌營銷方式,持續提升“崆峒山藥”“崇信芹菜”地標農產品和“涇河川辣椒”“福君木耳”等品牌知名度、影響力,爭創“甘味” 蔬菜品牌,提升平涼蔬菜核心競爭力。年內新認證綠色有機產品5個以上、培育蔬菜品牌8個。
(二)“四個”提檔升級,固穩產業根基。一是設施建設提檔升級。積極爭取各類項目資金,大力發展節能宜機現代蔬菜設施,配套機械化、智能化、信息化設備,有序發展智能玻璃溫室、植物工廠等高端設施,加快推動涇河川現代農業產業園智慧農業科技示范園等54個重點項目建設。堅持分類整治、因棚施策,全面維修改造閑置荒廢、老舊低效園,完善園區(基地)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提升生產能力。二是產銷對接提檔升級。外銷上,加大與全國重點批發市場和企業的對接力度,簽訂保底收購協議,以“訂單種植”推動供需模式從以產定銷向以銷定產轉變;內銷上,加大與區域內大型商超、學校食堂的溝通銜接,建立長期穩定的供銷關系;電商上,加大與美團網、京東到家、中商優選等電商平臺的合作,壯大本地電商群體,拓寬銷售渠道。三是生產模式提檔升級。堅持設施蔬菜為主導,高原夏菜為補充,搶抓反季節蔬菜價格優勢,合理安排種植茬口,實現鋼架大棚“春提早、秋延后”和日光溫室“冬旺季”。緊盯南方市場夏季“伏旱期”葉類蔬菜生產空檔,大力發展適銷對路的高原夏菜,填補市場間隙。四是經營主體提檔升級。持續培育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銷售公司、蔬菜經紀人,加大蔬菜種植技術培訓與指導,提升種植質量和效益,調動群眾建設施、學技術、搞種植、抓銷售、辦加工,逐步實現由單純務工收入向種植經營綜合收入轉變。
(三)“四元”賦能增效,催生產業動能。一是釋放政策紅利。搶抓國家和省市出臺的設施農業、產業園建設等政策利好,將蔬菜產業融入全省、全市“十五五”規劃盤子統籌謀劃,優化制定產業發展規劃,用好用足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資金,加大財政資金投入,落實配套產業發展資金各項規定要求,完善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等扶持政策,爭取更多資金向蔬菜產業傾斜。二是拓展融資渠道。建立完善蔬菜產業“金融+”平臺,探索設立蔬菜產業類金融產品,發展免擔保、低利率“蔬菜貸”,聯合金融機構深入開展“百名行長訪千企送服務解難題促發展”活動,一對一搞服務、面對面解難題,提高貸款獲得率,撬動引導更多資本投入基地建設、冷鏈物流、精深加工、市場營銷等關鍵環節,為蔬菜產業發展注入活力動能。三是精準招商選優。 緊盯三類“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精準篩選重點區域、目標企業,充分利用各種商脈人脈,帶著項目拜訪,主動上門對接,用好節會招商、園區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有序開展“小而精”“小而專”“小而特”專場招商,全程做好跟蹤服務,爭取更多項目落地實施,不斷增加社會資本投資蔬菜產業體量。年內,力爭招引落地產業鏈項目16個以上,到位資金6億元以上。四是強化人才支撐。積極聘請省內外蔬菜領域知名專家,集中開展核心關鍵技術攻關,為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把脈問診、精準施策。加大緊缺人才引進力度,強化“土專家”“田秀才”“農創客”和種植能手培養,健全完善人才“引培用”機制,既為各類人才打造創業致富平臺,又為產業發展提供堅實人才支撐。深入實施千名技術人員抓點示范行動,創新服務方式,常態化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技術指導和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提升種植質量和抵御風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