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山東援疆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堅決落實魯疆兩地黨委、政府部署要求,扛牢責任、科學謀劃,擔當作為、精誠團結,推動新一批山東援疆工作實現“一個走在前、七個新突破”,有力助推了受援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山東援疆,支持山東援疆,激勵山東援疆再上新臺階。6月23日,山東援疆工作指揮部舉行魯疆同心?共繪新篇媒體采風活動。大眾新聞記者走進一個個援助項目實時報道,讓大家全面客觀了解我省第11批援疆取得的成果,以及魯疆兩地殷殷的山海情誼。

英吉沙縣由濟寧市對口支援,6月25日,記者全天在該縣采訪援建項目。
當日上午,出英吉沙縣城,在茫茫戈壁灘上突然冒出星羅棋布的大棚,這便是戈壁設施農業產業園,占地1300畝,建設智能日光溫室大棚233座,種植大姜、花卉、蔬菜等。
濟寧援疆指揮部圍繞英吉沙縣農業現代化發展目標,引進山東百譽等農業龍頭企業,大力發展戈壁農業,從山東選派農業技術專家,組建濟寧市農業技術人才援疆工作站,推動產學研結合,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讓戈壁灘成為群眾的“錢袋子”“菜籃子”,戈壁灘上開出幸福花。
強化科技創新,突破技術瓶頸
變廢為寶增耕地。濟寧援疆技術團隊聯合百譽農業研發申請多項國家專利,破解當地氣候、土壤、用水等技術難題,在戈壁上成功種植了生姜、高原紅玫瑰等作物,真正將寸草不生的戈壁灘變成良田沃土。
就地取材降成本。把戈壁灘礫石填充到防護層中,用戈壁石做墻,成功將德國“被動式建筑結構技術”運用到大棚建設上,相比傳統溫室建造技術可節約建設成本20%,在不用輔助加溫的情況下大棚溫度常年保持在12℃以上。
創新種植微循環。采用沙培種植技術,通過水肥一體機和滴灌系統對蔬菜進行精準施肥和定時灌溉,將多余水分通過高分子滲透膜進行二次回收利用,實現節水90%,節省肥料50%,實現水肥循環使用。
搭建服務平臺,助推農技推廣
構筑產學研合作平臺。濟寧市援疆指揮部積極搭建高質量產學研交流平臺,加強與山東省農業科學院、濟寧市農業科學院合作,聯合建立英吉沙縣現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先后選育引育適合當地種植的高原紅玫瑰、百合、生姜等蔬菜新品種20余種。
深化農業技術服務。組建濟寧市農業技術人才援疆工作站,從山東聘請37名農業技術人員,開展人員培訓、品種展示、科技示范推廣、農業技術服務等多項舉措,幫助當地群眾解決生產中出現的實際問題。
加強學習溝通交流。組織英吉沙本地農技人員赴山東交流學習考察,學習先進管理經驗,同時采取集中授課講解、田間現場示范教學、技術咨詢、“師帶徒”等多種形式,培訓農業技術人才和農業從業人員1.5萬余人次。

創新運營模式,增強發展后勁
探索花卉產業鏈條。連續兩年舉辦“喀什鮮花節”、成立喀什地區花卉協會、設立海外倉、開展專題招商推介會等形式提升英吉沙縣鮮花的知名度,聚集優勢資源做大做強花卉產業。
拓寬農業發展思路。在健全完善育苗、種植、收購、加工、銷售、推廣全產業鏈的基礎上,按照“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一體化經營模式,發展訂單農業,引導群眾種植生姜、草莓、北海道香芋南瓜等高附加值經濟作物,發展農業蔬菜合作社1000余家,與群眾建立穩定的利益關系。

帶動就業促進增收。該產業園提供固定崗位300余個,帶動英吉沙縣新建溫室500座、拱棚1.12萬座,輻射全縣4萬座拱棚的種植和產品銷售,解決了廣大零散種植戶最頭疼的技術、管理和銷售問題,帶動當地1500多名農民就業,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山東百譽科技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志紅告訴記者,園區生產的鮮花、蔬菜已經出口到中亞地區的吉爾吉斯坦。園區最大的特點是節水、節地,卡塔爾相關部門也表示,希望能把這種沙培節水種植技術在中東地區推廣。
(大眾新聞記者 張環澤 王玉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