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產業是天水市著力打造的農業四大百億元主導產業之一。近年來,我市把蔬菜種植作為發展現代農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來抓,積極推進設施蔬菜基地建設、鋼架大棚改造和技術示范推廣等工作,建基地、促規模、樹品牌、強鏈條,努力打造“標準化建設、高質量產出、規模化引領”的蔬菜種植基地,深耕區域特色蔬菜產業,助力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使之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綠色引擎”。
在天水蔬菜發展中,甘谷辣椒是繞不過去的一個話題,辣椒已成為甘谷縣支柱產業之一。目前,甘谷縣辣椒種植面積達12萬畝,預計今年全縣辣椒產量可達28萬噸,全產業鏈產值將達到11.2億元。同時,全縣各類設施蔬菜建筑面積達5萬多畝,設施蔬菜種植面積11萬多畝,設施蔬菜總產量46萬噸左右、總產值21億元以上。在種植品種上,甘谷縣不僅保留了傳統的韭菜、春蘿卜等蔬菜,還引入了茄果類蔬菜和食用菌等多元化類別。在此基礎上,通過規模種植、資金投入、品牌建設等多項措施,推動以辣椒為主的蔬菜全產業鏈發展格局,讓甘谷辣椒“鏈”出蔬菜發展的大產業,為鄉村振興注入“綠色活力”。
為提升設施蔬菜產業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甘谷縣注重提升蔬菜設施水平和標準化生產水平,集中連片建好用好設施蔬菜鋼架大棚,著力打造高原夏菜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加快組建運營渭川農發集團,培育發展菜大師等農業龍頭企業,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探索推行“農戶+合作社+企業”等模式,推動家庭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共同發展。持續開展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和商標注冊,做好“土特產”文章,不斷提高“隴上菜都”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
蔬菜產業也是武山縣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首位產業。武山縣推行了日光溫室、塑料大棚、地膜覆蓋、露地栽培、間作套種、復種蔬菜六種模式,全力打造“五十億級”蔬菜全產業鏈,構建“一區五片兩帶”蔬菜產業發展格局。近兩年來,武山縣聚力打造“五十億級”蔬菜全產業鏈,大力扶持蔬菜產業發展,全縣蔬菜種植面積達42萬多畝,總產量136萬噸,總產值達43億元以上。注冊蔬菜商標25個,13類蔬菜28個產品被認定為國家A級綠色食品,全縣蔬菜“三品一標”認證面積達50%,“武山蔬菜、天然好菜”品牌享譽全國。截至目前,全縣有蔬菜相關企業30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社500多家,蔬菜冷藏庫33個,庫容量接近12萬噸。
日前,記者走進武山縣大南河流域蔬菜綠色高產高效標準化示范基地,整齊劃一的設施蔬菜大棚里各種蔬菜正在茁壯成長,菜農們正忙著澆水、施肥,一派生機盎然的豐收畫面。洛門鎮郭莊村黨總支書記李小東介紹,郭莊村在大南河流域共種植各類蔬菜達3000畝,主要以萵筍和架豆為主,倒茬的時候種植蒜苗。
“自從村里按照標準化種植模式建了統一的鋼架大棚,不僅蔬菜的產量提高了,品質也提升了,今年我們的蔬菜非常受歡迎,訂單多,價格高,許多都發給外地客商,銷路很好。”李小東說。
在科技興農的創新中,武山縣依托渭河流域設施蔬菜綠色高效創新關鍵技術集成示范項目,在蔬菜產業創新發展上邁出科技發展的步伐。2025年,武山縣成功引進水果黃瓜、櫻桃番茄、辣椒等31個蔬菜新品種。其中,水果黃瓜、櫻桃番茄等16個新品種已在洛門鎮宋莊村和文家寺村2個核心種植區開展定植。這些新品種蔬菜的引進與試驗示范,在有效提升武山蔬菜的品質與產量的同時,還將有力促進全縣蔬菜產業的綠色高效發展。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綠色防控、水肥一體化等技術與新品種種植深度融合,實現蔬菜種植的綠色化、高效化與可持續化發展。
近年來,我市加強協作交流,加速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的落地應用,成功引進了一批包括番茄、甘藍、花菜等在內的國內先進蔬菜新品種,并積極開展引種試驗,取得了顯著成效,切實推動全市蔬菜產業提質增品。截至2024年底,全市蔬菜播種面積達到113萬畝,總產量達280萬噸,綜合產值約10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