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席卷中華大地,經濟出現負增長的時候,我們確實需要一些明路,所以2020年5月22日在北京順利召開的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更像是一支強心針。很多議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其中關于三農的熱點提案更是引起了多方的重視。具體有哪些?一起來看!
01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確保實現脫貧攻堅目標,促進農業豐收農民增收
落實扶貧攻堅、鄉村振興舉措,保證農產品供給,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保證外出務工者,能夠穩定就業,更加支持農民就近創業。
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提高復種指數,提高稻谷最低收購價,增加產糧大縣獎勵,大力防治重大病蟲害。懲處違法違規侵占耕地行為,新建高標準農田8000萬畝。
02王學坤委員:建立農民退休制度,讓65歲以上農民“洗腳上田,老有所養”
將推行農民退休制度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顯著標志,讓65周歲以上的農民能夠“洗腳上田,老有所養”,充分享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帶來的成果。
03全國人大代表李小紅:禁止活畜禽流通,減免水果水產品增值稅
鮮活水產品和水果是居民家庭生活的每日必需品,但目前仍然作為初級農產品,在流通環節征收9%的增值稅,導致單品價格過高,居民生活壓力較大。
因此,擴大農產品的免稅范圍,考慮將免稅農產品擴大到家庭每日所必需的鮮活水產品和水果,進一步鼓勵農民養殖更多的水產品和栽種果樹,既為廣大農民增收,也可為國家保護生態環境,同時降低該類農產品流通企業的稅負。
04劉雅鳴代表:提升農業氣象災害風險防范能力
加快農業氣象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氣候變化背景下農業氣象災害防范研究、提升農業氣象災害風險防范能力。
在“三區”和高標準農田中科學設置苗情、墑情、蟲情、災情物聯網監測設備,提升遙感監測應用水平,推動多部門數據共享,聯合強化預報預警服務能力建設。
05楊國強代表:打造規模化“無人農場”
隨著機器人、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被不斷應用到農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加快布局“無人農場”應用場景,全面提升農業產業鏈自動化水平,將成為占據全球農業未來發展制高點的重要手段。
06民建中央:拓寬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途徑
要充分發揮生物質能作用、拓寬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途徑。
加大對技術路徑選擇、技術聯合攻關的關注和投入力度,尤其在生物質發電項目與現有火電項目的耦合上,積極發揮有形之手的協調作用。
暢通秸稈綜合利用渠道,找準公益性與盈利性的平衡點,通過多元化有效利用,從源頭上解決秸稈焚燒問題。同時,培育一批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的龍頭企業,推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逐步向工廠化、標準化、產業化深度發展。
07吳永利代表:建議農業設施物權確認及抵押
政府創新服務模式,引導銀行參與,選擇試點先行開展農業設施物權登記和抵押工作。待總結試點經驗后,逐步推廣。
穩妥有序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的玻璃溫室、連棟大棚、生產用房等設施有市、縣農業主管部門將對地上農業設施實行統一登記、確認物權、審核發證。
08陽海玲代表:建議壯大農村電商
把農村電商人才培養納入本地職業教育,成立農業職業經理人、鄉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遺傳承人電商培訓機構,創新培訓方式,為農民提供更多有效的培訓。
09王全代表:農村也應該成立物業公司
建議農村都要成立物業公司,使環境大大提升,但要給物業公司一定的啟動資金,物業公司慢慢也可以創收。
10鄒彬代表建議:推動“農民工”向“新型產業工人”轉型
隨著時代發展,建筑業的規范程度、管理體系、施工工藝都在不斷更新和進步,但企業賴以支撐的“農民工”群體卻面臨“青黃不接”和“代際斷層”等困境,他們在技能素質、組織形式、生活方式、社會認可度以及自我認知等方面,依然與產業工人存在較大差距 。因此,將“農民工”培育成“新型產業工人”迫在眉睫。
11全國人大代表孟平紅:“混搭”種植脫貧攻堅菜
開展蔬菜“321”高效種植技術的研究與示范,結合市場需求和全國蔬菜上市淡旺季規律,采用間套作、復種、輪作等方式,讓貴州過去的蔬菜種植由一年1季變為一年2季、3季甚至8季,不僅僅改革了傳統種植模式,更提升了單位面積產量和效益。
12張近東代表:發展C2M基地 搭建助農綠色通道
C2M(Customer-to-Manufacturer)是指用戶直連制造商,即消費者直達工廠,強調的是制造業與消費者的銜接。
解決在廣大農村地區,生產種植和銷售脫節所暴露的影響農戶增收與市場供應的問題。
建議地方政府積極規劃、引導年輕人回鄉,依托當地特色資源創業,在政策、資金、稅收等方面給予支持,形成集群效應。
13農民的"錢袋子"靠啥鼓起來?裴春亮代表:特色產業是關鍵
農村地區,尤其是偏遠山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充分挖掘當地特色優勢,通過科技創新、市場開發、轉型升級,使其變廢為寶,變土為洋,成為偏遠地區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支撐。通過優化農村農業產業布局、加大精準扶持力度、推進基礎設施及配套工程建設來實現這一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