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劍河縣關口村村民在高效山地農業示范基地采摘木耳。
開欄的話:品牌是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核心標志,對提升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帶動效果顯著,在助力脫貧攻堅、促進鄉村振興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多年來,各地在推動農業品牌建設、促進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方面進行了諸多探索,積累了不少寶貴經驗。本版開辟“品牌扶貧”欄目,集中報道其中涌現出來的典型經驗,為推動農業產業持續發展、建立農業品牌長效機制啟發思路。
農業農村部自1986年開展定點扶貧工作以來,堅決貫徹中央決策部署,調動全部系統力量進行傾斜幫扶,凝心聚力助推定點扶貧縣脫貧攻堅,產業扶貧、品牌扶貧卓有成效。從本期開始,我們帶您走進農業農村部定點扶貧縣,感受脫貧攻堅中的品牌力量。
烈日中天,正是晾曬木耳的好時候。貴州省劍河縣岑松食用菌工業園區的曬菇區,曬架鋪滿了剛從全縣12個鄉鎮運來的新鮮林下黑木耳。在木耳生產旺季,工業園區一天就要晾曬40萬斤的新鮮黑木耳。
劍河縣生態環境優美,森林覆蓋率達72.44%,境內有大型野生菌物達263種,可食用種類有83種,可謂是野生食用菌繁衍生長的“天然王國”。近年來,劍河搶抓農業農村部定點幫扶和東西部扶貧協作歷史機遇,積極盤活林地等資源,特色化、高端化、差異化、規模化發展以食用菌“一縣一業”為主導、多種業態并存的林下產業,取得了明顯成效。
強化龍頭帶動 實行市場運作
在劍河縣柳川鎮關口村綠油油的山脊上,崇山峻嶺間,方圓5平方公里的樹林里滿是密密麻麻、整整齊齊的白色木耳菌棒,這是正在建設中的劍河縣關口萬畝高效林下經濟示范區。
“從種植到采收、冷藏、烘曬、分解、精包裝,我們都能自己解決,而且實行精細化管理。”負責該基地運行的劍河鴻源生態農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龍家成介紹道,目前基地基礎設施完善、交通便利、水源充足,一切工作穩步快速推進。
站在最高處,遠遠望去,密密麻麻的菌棒擺滿了整個山嶺,整個關口基地的山嶺像極了穿著鱗光閃閃錫繡服飾的苗族婦女。
“選擇來劍河,是劍河發展產業的決心和真誠打動了我。”2018年6月,貴州劍榮菌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榮通在朋友的介紹下到劍河考察,竟與劍河“一見鐘情”。工廠選址就在滬昆高速旁邊,僅一河之隔,選址7個月就開機試產。
截至目前,企業已擁有投產標準廠房21萬平方米、年產菌包1.2億棒,6個總面積達30萬平方米恒溫智能設施栽培示范基地,栽種3000萬棒黑皮雞菌、豬肚菇、秀珍菇、海鮮菇、杏鮑菇等優質食用菌種。
黑木耳是劍河的拳頭產品。劍河地處西南,氣候適宜種植黑木耳,而且能夠一年種兩季,選種的東北木耳菌種市場空間巨大。
“如何壯大村集體經濟,我們過去一直找不到一條好路子,這下解決了。”久仰鎮巫仰村村委會主任唐光軍高興地說,關口基地離他們村不到8里路,好多村民都選擇在這里務工。
同時,劍河縣還以劍榮菌業為火車頭,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合作模式,在13個鄉鎮(街道)的31個基地推廣種植2000畝林下仿野生黑木耳,直接拉動1.2萬人增收,食用菌產業實現了“裂變式”發展。
強化科技支撐 實現研發一體
“我們這條生產線滿產一天需要20輛28噸大卡車拉菌。”走進菌包生產車間,受聘劍榮菌業技術顧問的大連富智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虎,指著70臺像鍋爐狀的食用菌液態菌種培養器說,“這70臺‘大家伙’循環每天可用10個罐,可以接36萬棒菌種。”
就是依靠這樣的生產車間,菌棒生產能夠達到日產木耳15至20萬棒、海鮮菇6萬棒,袖珍菇6萬棒,鹿茸菇2萬棒,雞菌1萬棒,豬肚菇1萬棒。進出廠拉菌棒和拉菌子的掛車、農用車、冷鏈車每天都在70架次以上。
沿著這一萬多平方米的生產車間往里走,機聲轟鳴,6條菌棒生產線不停地轉動,來自全縣的廢舊菌棒在這里被加工重新利用。
像陳虎這樣的科技人員,劍榮菌業有40多人,分別來自遼寧、黑龍江、福建、江西、湖北等地。他們帶來了全國各地的經驗,為公司的優質菌種生產提供技術保障。
作為劍河縣的結對幫扶單位,農業農村部除了在項目、資金、政策上的幫扶外,還從技術幫扶上給予大力支持和關心,于2020年初在公司掛牌成立貴州劍河食用菌研究院,為全縣食用菌產業發展提供高端精準的產業指導、超前領先的技術支持。
而研究院則是由國家級產業扶貧技術專家組和現有的科技團隊組成,組長是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張金霞,她還是中國農科院食用菌遺傳育種與農業微生物資源與利用創新團隊的首席科學家。在她的統籌帶領下,劍河縣食用菌科研力量遙遙領先。
劍河林下經濟以食用菌為主打產業,但并不是單一發展,而是大力推進鉤藤種植、養雞、養豬等傳統產業做大做強,因地制宜發展稻漁綜合種養、養蜂、中藥材等產業。通過各類產業共同發展,帶動群眾增收,鞏固脫貧成果。
強化利益聯結 促進產銷兩旺
4月30日,劍河關口高效林下經濟示范區內,來自周邊鄉鎮的160名務工群眾,正在領取自己在家門口就業得到的第一份務工收入。此次發放給務工群眾的工資共計24萬元。“我是從3月5號就來到這里務工,每天有100塊錢的收入,這個月收入也有兩千多塊。”柳川鎮加禾村村民儲昌貴領到勞動報酬,臉上露出笑。
就業、分紅僅僅是食用菌發展的一個成效,通過“一園六基地”全部達產直接帶動5000名以上貧困人口就業,每人年均增收入3.6萬元以上,間接拉動2.5萬余人脫貧。
各鄉鎮也在積極發展自己的黑木耳種植,更大程度上解決就業問題。
“發展黑木耳見效快,我們合作社社員種植黑木耳積極性很高。”太擁鎮展模村村主任、展模生態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吳德輝說,今年合作社剛剛采收了96萬斤黑木耳,按照每斤2元的保底價收購,合作社58戶共領到了190多萬元。
據吳德輝介紹,一個貧困戶種植1畝,每年可種兩季,在公司的技術服務和保底價收購下,保證每戶種一季可增收1.5萬元以上,一年可增收3萬元以上。
為完善食用菌產業利益聯結機制,劍河主要推行兩種模式,加強利益聯結。其一是就業帶動,一方面通過食用菌種植示范基地建設提供就業崗位,吸收貧困勞動力就近就業;另一方面,政府所得利潤,部分用于開發鄉村級公益性崗位,讓貧困群眾就近就業。其二是創業帶動,政府所得利潤部分用于發展產業,帶動貧困群眾自主創業。這兩種帶動模式的最大亮點是促使劍河的扶貧方式由“供血”式向“造血”式轉變。
產業發展極其重要的一環便是產銷對接。為了實現以銷定產,劍河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2018年12月19日,劍榮菌業與廣州閩森農產品有限公司等三家企業簽訂了6.3億元食用菌購銷合同;2019年9月9日,縣政府與杭州市淳安縣簽訂“黔貨出山”合作協議;同年12月28日,公司與省內13個院校建立合作機制。縣政府還先后十余次組織縣內包括劍榮公司在內的農企參加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等展示展銷活動。通過這一系列舉措,劍河食用菌實現“砸單”式生產,暢銷北京、成都、重慶等地市場。
當前,劍河瞄準“建成貴州食用菌菌種研發、制種基地和全省中高端食用菌生產大縣”的目標,不斷推動工廠化生產解決貧困戶就業、推動稻田種植用足土地資源、推動林下仿野生栽培盤活森林資源、推動打造農文旅體驗園做足食用菌產業文化,科學布局全縣食用菌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一縣一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