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改爭”,強化資金績效管理增動力。該縣堅持目標導向,按照突出重點、注重實效原則,建立縣級扶貧資金使用管理總臺賬,督促指導各部門、各單位建立扶貧資金使用管理臺賬,對財政扶貧資金全過程動態監督管理。將資金管理使用列入年度考核指標,激發各鎮、各行業部門不等不靠,提早動手,加快項目建設進度和資金報賬支出,高質量落實資金績效目標。
“撥改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強基礎。該縣將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注入村集體經濟組織,由村集體發揮本地農業產業優勢,采取自主經營、合作經營或入股分紅等方式。今年,涇陽產業發展扶貧項目安排資金4247.49萬元,能力素質提升投入150萬元,實施86個村67個壯大村集體經濟和資產收益扶貧項目。“雅泰模式”扶貧羊場項目,財政注入28個村1340萬元,建千只以上羊場4個,200只以上14個。目前,全縣參與雅泰模式貧困戶1490戶,存欄奶山羊15000只,戶均年收入1.5萬元。
“散改聚”,菜單式產業扶貧促增收。針對產業扶貧資金存在撒胡椒面、群眾發展產業“小、散、慢”等問題,涇陽按照“政府定菜單、產業有活力”的思路,印發了《涇陽縣“菜單式”產業脫貧實施方案》,制定了詳細的資金補助標準,重點支持規模種養、新型經營主體等。5月底,該縣已完成投入產業到戶資金232.49萬元,受益貧困戶756戶,進一步提升了財政扶貧資金對產業發展的助推作用。
“優改特”,“2+1+X”發展模式創特色。該縣堅持把產業發展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探索出“2+1+X(X≦2)”具有涇陽特色的產業發展模式(“2”,指發展奶山羊產業、棚栽設施農業;“1”,指建設社區扶貧工廠;“X”,指發展其他產業,不超過2個),做大做強做優扶貧產業。按照“一村一園一主體”“一戶一人一產業”,叫響了“奮斗柿”“涇番一號”“布步高升”手工布鞋等一大批特色產業品牌。目前,全縣僅17家蔬菜合作社就提供就業崗位448個,其中貧困戶就業124人,年人均收入過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