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11時,在崇明島三星鎮,西新村一條田間小路突然變得繁忙起來,幾十位農民或步行或騎電瓶車匆匆趕過來,有的拎著水桶,有的車上載著蛇皮袋,都是沉甸甸的。
“早上6點,我就去田里抓蚯蚓了,幾個小時共收獲50斤蚯蚓。送到合作社,每斤10元,就是500元。”62歲的黃付明,是附近三協村的村民,養蚯蚓、抓蚯蚓已有七八年。他告訴記者,自己下午再花兩三小時,還能抓40斤蚯蚓,這樣一天就能賺900元。
當天趕來送蚯蚓的,大約有三四十戶農民,都來自附近幾個鎮的村莊,他們中收成少的不到10斤,多的則有近100斤。將蚯蚓一一稱重后,基地工作人員分別支付現鈔,村民們很快又歡喜地離開了。
水稻播種季,也成了蚯蚓養殖戶的收獲季。這樣的喜人場景,已在當地連續上演近十年。據透露,作為上海市科技興農推廣項目,上海市農科院生態環境保護研究所牽頭實施的“稻田秸稈蚯蚓原位處理模式與循環產業技術集成示范”,已覆蓋崇明50多個村4000多畝稻田,以一條小蚯蚓“串”起農田生態產業鏈,取得了生態、經濟、社會“三重效益”。
這一條小蚯蚓,原來是奇缺的地標性藥材
記者剛到村頭,就遇上了騎著電瓶車來送貨的朱阿姨和陳阿姨。她們來自隔壁新海鎮,是一家奶牛場的職工,早上擠完牛奶下班后,就立刻去田里抓蚯蚓,分別抓到了8斤、10斤。
“雖然沒有別人多,但業余能掙個80元、100元,她們還是很開心。”66歲的陶曉斌,是負責收購蚯蚓的上海藍匯農業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也是附近西新村的村民。他告訴記者,每年上半年的3月、4月、5月、6月和下半年的9月、10月,都是蚯蚓的收獲期,其中5月、6月是旺季,一對農民夫妻下田抓蚯蚓,每天可以收獲80-90斤,送到收購點就能領到800-900元。
勤勞肯吃苦的黃付明,就是讓人“眼紅”的高產戶,他一個人花小半天就能抓四五十斤蚯蚓。他告訴記者,他家有10畝稻田,去年一年種稻谷的毛收入才1萬多元,但養蚯蚓、抓蚯蚓就掙了3萬-4萬元,“今年,田里投的種苗更多了,施的有機肥也更足了,估計蚯蚓的收成會更好”。
“我掙得比兒子還多!”老黃自豪說,他兒子在市區開滴滴,每天能掙六七百元就不錯了,但自己在家門口抓蚯蚓一天能賺上千元。記者采訪當天,老黃凌晨兩三點還去河里收了捕魚蝦的籠子,共收獲四五斤小龍蝦,以每斤15元的批發價賣掉,現金收入又增加了六七十元。
“去年,蚯蚓收購價是每斤8元,今年行情好,漲到了每斤10元。”老陶介紹說,今年,公司共簽約了250多戶農民,他們負責在田里養蚯蚓、抓蚯蚓,公司負責收購,并及時加工成干貨,然后再賣給藥材公司。眼下,農民送貨進入高峰期,藍匯公司每天要準備4萬-5萬元的現金,可以隨時支付給農民。
據透露,去年該公司共收購了97噸蚯蚓鮮貨,加工成飲片干貨7噸,今年有望產出10噸飲片干貨。
這么多的蚯蚓干品,不用擔心銷路嗎?“供不應求啊,藥材公司還怕我們賣給別人呢!”老陶告訴記者,其實,“滬地龍”在業界十分有名,它是一種全國地標性中藥材,由上海特產的青蚯蚓加工而成,遺憾的是,如今符合國家藥典標準的蚯蚓越來越少。不過,崇明產的青蚯蚓卻是少有的合格原料,因此,目前已有四五家藥材公司慕名找來,主動要求長期采購,并表示“多多益善”。
土壤得到修復,農藥化肥減少30%以上
熱鬧的蚯蚓產業背后,其實有一個“幕后英雄”。那就是上海市農科院生態環境保護研究所所長呂衛光研究員和他帶領的科研團隊。
現在,他們在崇明推廣的項目是“稻田秸稈蚯蚓原位處理模式與循環產業技術集成示范”。但2008年,他們剛開始研究時,其實是探索如何在菜田里用蚯蚓改良土壤,主要做法是:在菜田四周挖上水溝,往土里投放一定比例的蚯蚓小苗,上面再覆蓋畜禽糞、秸稈等廢棄物,水溝里則放養了黃鱔……一兩年后,板結的土壤變松了,生物活性增強,肥力增加,蔬菜長勢明顯變好了,而水溝里的黃鱔以蚯蚓為餌料,既安全又肥美。
如今,這一立體化的生態技術已從菜田拓展到了稻田,并形成了稻田肥料及農藥安全高效施用、稻田病蟲草害生態防控、藥用蚯蚓生境構筑與健康養殖、蚯蚓產業化加工等一批成熟技術與解決方案。到目前為止,課題組已申請發明專利15項,獲得授權9項。在呂衛光看來,蚯蚓喜水,其實更適合與水稻進行輪作,每年水稻收割之后投放蚯蚓種苗,也使水稻秸稈快速腐爛,水稻播種之前正好收獲蚯蚓。
如何把這一技術推廣開來?在科研團隊的推動下,當地建立起了“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產業體系,逐步把越來越多的農民吸引進來。
陶曉斌說,10多年前,他還在藥材生產基地上班,因為深知“滬地龍”的原料稀缺,所以嘗試在自家5畝田里養蚯蚓,但因為技術不過關,沒有獲得成功;后來,在呂老師的指導下,他不僅帶領周邊農民學著養蚯蚓,還成立了公司負責對農民養殖的蚯蚓進行包銷和加工。
如今,公司與農戶中間還組建了一個合作社,主要負責組織生產、技術指導等,并向農民免費提供蚯蚓種苗、有機肥等。
如此,對老黃這樣的農民來說,養蚯蚓變得格外簡單——蚯蚓種苗、有機肥,由合作社免費提供;產出的蚯蚓,由藍匯公司負責統一收購;技術上,則有農科院的專家們保駕護航;他們自己,只要付出勞動就行,并沒有額外的成本投入,也不用擔什么市場風險。
據統計,今年,“稻蚓輪作”法已覆蓋4000多畝稻田,每年每畝平均可產200斤蚯蚓,對農民來說畝均就可增收2000元。接下來,在上海市科技興農項目的持續支持下,呂衛光團隊還打算進一步推廣“稻蚓共作”法,即在水稻生長期也能同時養殖蚯蚓,那樣就能實現蚯蚓的周年化養殖,屆時稻田畝均增收可達4000元以上。
“這一技術體系,既實現了農田生態的產業化,也實現了農田產業的生態化,如此良性循環。”呂衛光表示,稻蚓輪作中探索的農田生態系統循環自凈模式,不僅成功修復了土壤,也解決了水稻秸稈原地處理的難題,還使農田化肥和農藥的施用量減少30%以上,真正是一舉多贏。
水稻還沒播種,一半大米已被高價預訂
除了生態效應、經濟效應,這一綠色產業體系還取得了不錯的社會效益。
據透露,在科研團隊和當地政府部門的頂層設計下,“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優先帶動和扶持殘疾人家庭,目前與藍匯公司簽約達成采購關系的250多戶農民中,共有68戶為殘疾人家庭。他們通過養蚯蚓、抓蚯蚓,成功地在家門口解決了就業和增收的問題。
西新村的陸紅芳阿姨,就是這樣一位特殊人士。記者采訪那天,她送來了自己上午抓的30多斤蚯蚓,并樂呵呵地詢問其他村民的收成。她自豪地說,她家在3畝稻田里養了蚯蚓,去年某天一共抓了上百斤蚯蚓,一下子就掙了900元,“這是我長這么大以來掙的最多的一天”。實際上,黃付明老伯也是一位殘疾人士,他曾在糧站扛包時遇車禍斷了肋骨,沒想到,如今在稻田里養蚯蚓的新產業模式,還能讓他輕松實現增收。
該模式的另一個社會效益,就是讓市民消費者吃到了更安全更美味的農產品。由此,合作社農產品的附加值明顯提高,又進一步放大了經濟效益。
據了解,老陶他們所在的合作社共有570畝核心基地,除了養蚯蚓、黃鱔,還種植經過綠色認證的果菜,包括蔬菜、火龍果、葡萄、枇杷、大米、西梅等。今年疫情期間,合作社首次嘗試線上銷售,主打5-6個綠色蔬菜品種,包括娃娃菜、橄欖菜、青菜、香芹等,網紅平臺給出的價格比市場價竟高了200%。比如香芹,市場價是每斤1.5元,合作社售價是每斤6元,為市面價的4倍。
更讓大家感到驚喜的是,今年水稻還沒播種時,已有幾個大客戶訂掉了230畝稻田的產量,水稻種子下田一個月后,合作社就能收到30%的定金。而去年,合作社產出的大米在短時間內就被搶購一空,周邊地區新米售價在每斤3元,但他們的批發價達到了每斤5.8元,而終端平臺打出每斤16.8元的零售價仍供不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