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延的山脈中,整齊地排列著一座座大棚,遠遠望去,像嵌在黃土高原上的貝殼。這是山西省晉中市范村鎮西曲河村,過去這里因山而貧,現在卻因山而富。
西曲河村地處丘陵和山區交匯的邊緣,荒山荒坡眾多。以村里八畝院這一地塊為例,1000多畝的四荒地(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等未利用的土地),其中還有100多畝的耕地,在承包時,因為耕種條件太差,村民不愿意要,成了棄耕地。

山西省晉中市范村鎮西曲河村村內大棚。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溫維娜攝
為了改善這種困境,鎮政府從山東引進了設施蔬菜大棚技術。但山區沒有平地修建日光能溫室,村干部們大膽構思,將溫室“移”上荒山,建成了全國首創的“旱垣溫室”。2018年,西曲河村進一步發展這種因地制宜的溫室,村里將500畝土地流轉給田森集團,建起了這片水肥一體化的現代旱垣溫室園區。通過采取“公司+合作社”的模式,每年村集體收入5.1萬元、合作社收入4.9萬元,還吸納了24戶農民成為新型職業農民,其中包括14戶貧困戶,人均年收入可達6-7萬元。
村民薛忠翔以前是村里的貧困戶,想起過去的日子,他會忍不住嘆氣又搖頭。過去,薛忠翔一家只有2畝地,地里主要種植西紅柿。
“那個時候是靠天吃飯,西紅柿的品質沒法兒保證,賣不到好價錢。”薛忠翔說。每逢售賣西紅柿的季節,薛忠翔都希望家里的菜能多賣點錢,但菜販子常惡意壓價。薛忠翔一家一直沒擺脫貧困戶的“帽子”。
一串串紅彤彤的大鵬西紅柿清甜多汁,市場廣,銷量好,成為當地村民的“致富果”。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溫維娜攝
“現在好了,這種種植方式長出來的西紅柿品質好,市場好。”摸著棚里長勢喜人的一串串西紅柿,薛忠翔嘴角漾著笑。現在,村民不用再為蔬菜的銷售發愁,村里的合作社統一收購,村民一心搞生產。“管好大棚,不僅有工資,而且干得好,產量高,還會有提成。”今年,摘了“貧困帽”的薛忠翔覺得日子越來越有奔頭,“我想多掙點錢,好好供二女兒讀書,她讀到哪里,我供到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