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了解,該合作社的瓜果每畝產值約13000元,產品主要銷往上海家樂福超市以及給電商平臺供貨。瓜棚“主人”劉平良介紹說,2007年成立合作社開始經營大棚種植,目前已建設大棚39個,占地210余畝,總投資400余萬元。“近兩年規模上得快,離不開農商銀行扶貧貸款的支持,而且還帶動了周邊貧困戶脫貧,一舉兩得。”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想讓貧困戶真正脫貧,就必須給他們自力更生的機會。”東明農商銀行董事長翟忠慶說,“根據國家相關扶貧政策,我們把信貸支持經營主體與扶貧攻堅相結合,‘貸’動企業,再由企業幫助貧困戶脫貧。”
2016年,在對劉平良進行考察后,東明農商銀行對其發放100萬元扶貧貸款,由政府全額貼息。用這筆錢,劉平良的種植規模短短幾年就翻了一番,“現在是210余畝,下一步擴大到500畝。”劉平良說。
拿到扶貧貸款后,劉平良開始參與當地的扶貧工作,記者注意到,在合作社工作的人員都是無法外出打工的留守婦女與老人。劉平良介紹說,按小時計工資,多干少干都行。工作量不大,一年能掙個6000元左右。目前合作社長期穩定務工人員有100余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6人,已全部實現脫貧。
無獨有偶。創業青年劉文杰的“蘑菇棚”,在東明縣長興集鄉可謂是家喻戶曉。在去采訪劉文杰的路上,記者看到了路邊整齊有序的蘑菇大棚,一眼望不到頭。東明農商銀行工作人員介紹說,近兩年,劉文杰帶動了方圓十里內的農戶種植蘑菇大棚,很多貧困戶也是靠種蘑菇實現了脫貧。
身著卡通圖案的白T恤、黑短褲,上面滿是斑駁的泥點,劉文杰見到記者一行時,正忙著計算菌種數量。據了解,2016年,他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建起了20余座蘑菇大棚,當時卻沒有多余資金再進菌種。東明農商銀行長興支行得知后,馬上為其提供了20萬元的低息扶貧生產貸款,解決了他的后顧之憂。
劉文杰在自身得到發展的同時,也不忘向周邊鄉鄰提供技術。受其影響,周邊越來越多的農戶開始種起了蘑菇。“我們重點發揮了信貸資金‘以點帶面’的輻射作用,先后向劉文杰及周邊投入了272萬元資金,支持建設了85個食用菌大棚。”長興支行的工作人員介紹說。截至目前,該鄉涉及食用菌栽培的村莊達20個,食用菌大棚800余座,安置貧困勞動力近2000人,真正讓小蘑菇種出了扶貧大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