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濟市發展設施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紀略
如火七月瓜果飄香,在廣袤的蒲坂大地,甜甜冬棗枝頭掛,串串葡萄醉民心,在現代化農業園區、在田間地頭、在溫室大棚,處處歡聲笑語,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近年來,永濟市堅持把設施農業作為改造提升傳統農業、有效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高標準規劃、高質量建設、高強度推進,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逐步實現了農業生產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農本型向商品型、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變。
永濟市委書記孫中全說:“要以發展設施農業為突破口,把傳統產業調活、調強、調優,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打造永濟農業的新優勢。”
從傳統到現代:攥緊增收“助推器”
7月15日,筆者在開張鎮高淮村田間看到,連片的大棚望不到邊,棚下紅綠相間的冬棗掛滿了枝頭,壓彎了樹枝。
“今年行情不錯,我種了8畝的地坑棚冬棗,現在一斤賣到15元,一畝地下來能收入3萬多!”大棚的主人叫薛盼望,他一邊忙著和鄉親們將采摘下來的冬棗整理、挑揀、封裝,一邊激動地告訴筆者,今年能賺20多萬。
“前多年每到冬棗快成熟的這個時候,天天提心吊膽!”以前露天種植,碰上連陰雨干著急沒辦法。“眼看著裂縫腐爛心如針扎。現在好了,不但行情好價錢高,而且啥時候都能睡個安穩覺!”
從2009年開始發展設施冬棗,經過十多年發展,高淮村目前已建起設施化大棚1000多座,6800畝耕地光設施冬棗就占到了5300畝,村民人均收入更是節節攀高,從2005年的1000多元增長到現在的20000元,高淮村不但成了全鎮的大棚冬棗基地,而且也成了永濟市發展設施大棚冬棗的樣板區。
隨行的高淮村黨支部書記張望紅告訴筆者,去年全村設施冬棗收入突破了6000萬元,今年村里投資400多萬元建起了占地30畝的冬棗交易市場,設立了收購區、電商區、冷藏物流區、交易區四個區域,7月底可以正式投入使用,到時將輻射周邊10多個村冬棗的收購、包裝、冷藏、交易、物流、追溯一體化發展,在規范市場交易的同時使交易源頭可管可控。
高淮村是嘗到永濟市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甜頭的一個典型,距高淮村12公里外的城北街道東伍姓村也是其中之一。這個方圓有名的設施蔬菜種植村,早在2008年就成立了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以種植大棚西紅柿和韭菜為主,經過多年發展,目前已建成了占地800余畝集果蔬種植、冷鏈保鮮、辦公場所為一體的高標準果蔬園區,已認證無公害蔬菜水果1000畝,并注冊了“伍姓湖”商標,產品遠銷太原、西安等地,年產值達1500余萬元,村民人均收入僅此一項增加了1萬余元。
做大盤子、做強基礎讓永濟優勢產業向優勢區域發展集中快速推進。截止目前,該市設施果蔬面積達到了8.7萬畝,其中設施葡萄4.5萬畝,設施冬棗3.4萬畝,設施蔬菜0.8萬畝,畝均產值達到1.2萬元;設施生豬養殖總占地面積1800畝,存欄總量達到56萬余頭。
為了加快設施農業發展步子,永濟市通過大力宣傳先進典型、組織參觀示范園區,不斷提高農民對設施農業的認識,進一步激發發展設施農業的積極性,通過成立農業發展基金、協調金融機構、整合涉農項目資金等,破解資金難題,通過下發告知書限定買賣行為“五不準”、簽訂承諾書、市場管理一體化等便捷管用的方式,解決“以次充好”、隨意抬價壓價等不良現象。同時,依托協會力量,大力建設葡萄、冬棗交易市場,由協會統一管理,為果農、客商、經紀人提供免費的交易場所,在方便雙方的同時也讓進一步規范銷售秩序。
從單打到抱團:系牢增收“保險帶”
卿頭鎮西安頭村從2009年開始種植葡萄,頭幾年村民單打獨斗,幾年下來不但掙不了錢,幾乎連發展信心也喪失了。時任村支書的張立元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帶領村民們外出學習,在政府的扶持下他帶頭成立了專業合作社,有了“領頭羊”,村民們紛紛加入。
“當初發展設施葡萄,合作社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張立元告訴筆者,合作社的成立,結束了村民單打獨斗的時代,合作社從苗木選擇、肥料供應、技術服務等方面提供一條龍服務,隨后還建立了冷庫,建立了銷售渠道,解決了村民的后顧之憂,村里的耕地面積2500余畝,如今設施葡萄就達2000畝,設施葡萄已然成為村里的支柱產業,村民的人均收入從2009年的2000元增長到現在的25000元。
引導分散經營規模小的農戶,走到一起抱團取暖,實現產業由小變大、由大到強。永濟市市長黃亞平說:“農民專業合作社因農而生、因農而立,有效解決了農戶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對接難題,促進了農村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合作’才能彰顯力量!”
西安頭村是永濟設施葡萄產業的先行者,而豐農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則是帶動永濟葡萄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理事長高社革通過數年努力,攻克了新品種克倫生的栽植管理技術,合作社社員由原來的5戶發展到了現在的200余戶,面積達1400余畝,遍布該市6個鎮(街),帶動和服務永濟葡萄面積5萬余畝,實現勞動就業300余人,產值平穩保持億元以上。
“合作社一方面實現了從傳統到現代的農業設施化發展,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成本,減少了風險。最關鍵的是,可以找到穩定得銷路。”高社革說。如今,豐農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產品遠銷海外,特別是在互聯網銷售上,通過和深圳天天富外貿果業公司對接,簽訂了常年收購合同,使該市生產的克倫生葡萄占到泰國曼谷市場的40%以上,年總純收入達1086萬。
“民辦、民管、民受益”。按照這一原則,永濟市把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支持“三農”和推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舉措,通過樹立典型,抓點帶面,全市合作社數量大幅增長,質量明顯提升,基本覆蓋了全市農業的各個領域,帶動了農民增收,活躍了農村經濟。目前,該市各類專業合作社注冊了1200多家,入社戶數2萬余戶,其中國家級示范社13家,省及運城市級示范社達61家。
在大力發展產業的同時,永濟市還同步實施扮靚品牌戰略,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引導條件成熟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和有機食品認證。目前,該市共完成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20萬畝,綠色食品產地600畝,地理標志農產品產地2800畝,產品認證49個;建成了市、鎮、村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實現了10個鎮(街)和“三品一標”認證企業“全覆蓋”。
人才是支撐,技術是關鍵。在培育新型農民上,該市積極邀請專家教授深入農村農戶、田間地頭傳藝授課,在關鍵季節、關鍵生產環節積極組織基層農技推廣人員開展巡回技術指導。同時加強與山西農大、省農科院的對接,深化與中農樂、凡谷、豐農等龍頭企業、合作社的合作,積極引進試驗示范新品種,全面推廣標準化暖棚建設、標準化生產、配方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控、節水灌溉、水肥一體化等先進技術。
從單兵到集群:駛入增收“快車道”
長榮公司是永濟市近年來發展壯大的一家集種植、養殖、育種為一體的農牧結合現代循環農業公司,于2015年在“新三板”掛牌上市,現有1200頭原種豬場兩座,特色豬繁育養殖場一座,可拉動商品豬生產400萬頭。
7月16日,筆者來到位于永濟市張營鎮的山西長榮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眼前干凈整潔的養殖區很難讓人相信這是一個養豬場,其智能化程度令人驚嘆:通風自動化、溫濕度智能控制、智能化空氣過濾裝置、實時環境監測與控制、無人巡檢噴藥消毒裝備……
“除了打造智能豬舍外,我們還建立了數字化精準飼喂管理、畜禽疫病監測預警、繁殖育種數字化管理三大系統,實現AI養豬,讓養殖變得高大上。”公司的副總經理賈志杰告訴筆者,公司為每頭豬都配備了電子耳標,員工只需坐在電腦面前,就能精準的了解到每頭豬的具體狀況,并根據個體的體形、胎次、背膘厚度進行單獨、精準、安全、無應激飼喂,同時準確識別要發情或生病的母豬,并將其進行分群管理,將管理數據自動傳輸到管理者的電腦或手機上,最終實現母豬的智能化管理。
長榮公司是永濟市利用典型示范帶動農業設施化推廣的一個典型。目前在公司帶動下,周邊農戶從事養豬產業的設施化家庭農場已達50余家。
如何引導農民設施化發展、標準化生產?永濟市近年來進行了不懈探索。“突出標準化示范園區建設,精心培植典型、打造亮點、以點帶面”,永濟市思路清晰、措施得力。
翠豐園是永濟市最早將設施果菜種植與休閑觀光采摘融為一體的農業示范園區,帶動了運蒲旅游路沿線16個休閑農業園區的發展,成為增加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
德濟藥業萬畝連翹種植示范基地為龍頭,帶動了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從0發展到現在的近2萬畝,中藥產業從原來的野外采摘到現在的標準化規模種植,推動中藥材產業集群的高質量發展……
這些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建設和快速發展,使永濟市形成了“市場牽龍頭、龍頭牽園區、園區牽基地、基地牽農戶”的貿、工、農一體化融合發展新模式,促進了農業生產的規模化、標準化和集約化。
據隨行的永濟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目前永濟市已先后建成了以現代農業設施蔬菜示范園、萬畝紅棗示范園、萬畝葡萄示范園、牧原標準化生豬養殖基地等為代表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基地55個,遮陽網、地膜覆蓋等生產設施在各個園區廣泛應用,雙膜栽培、大棚種植成為蔬菜園區最流行的栽培模式,節水循環等技術的應用帶來了農業生產的新變化和新氣象,成功打造了城西蔬菜、卿頭葡萄、開張冬棗、栲栳櫻桃等一大批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設施農業不但引領永濟農業快速走向高效現代,而且已成為了農民增收的“金翅膀”。(衛明珠 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