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農為本,以種為“芯”。近年來,隨著北斗定位、人工智能、5G通信、農業物聯網等高新技術不斷融入農業發展,順義區通過科技支撐和種業引領提升了農業生產科技水平,實現了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成為北京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張亮麗名片。

科技提升品質 基地直采優質鮮蔬獲“粉”無數
在位于順義區大孫各莊鎮的北京綠奧蔬菜合作社產業園區,大棚里的辣椒剛過定植期,番茄、黃瓜、茄子等瓜果蔬菜長勢正旺。園區內果蔬品種琳瑯滿目,傳統的種植模式已經被新的種植模式替代。
合作社副總經理侯鵬告訴記者,在合作社生產運營的全流程中,從品種篩選、育苗到種植方式、質量檢測,再到最后的凈菜加工、網絡銷售、社員培訓等,都離不開科技的有力支撐。
以種植技術改良為例,為了解決重茬、土壤鹽漬化及根結線蟲等土傳病害問題,今年6月,合作社投資引進水培生菜技術和設備,目前正在試種階段。“這種種植方式好管理、效益高,將是年長種植戶的首選。”侯鵬表示,近年來,社員年齡結構逐漸偏向老齡化,合作社在推廣技術時,會盡量選擇便于操作、勞動強度低且附加值高的種植模式,同時保障種植效益。
不光是技術的升級,品種的選擇和推廣也離不開科技。“我們在選擇品種時,會根據本地產量、抗逆性和市場接受程度,通過適合當地的栽培方式和田間管理,在自建的溫室大棚內進行試驗示范,成功后向本地種植戶推廣。”侯鵬介紹,從以前的傳統品種,到現在的“春桃”“千禧”等,光合作社推廣試種成功的西紅柿品種就有6個。
為進一步保障農戶的種植效益,除了提供全程技術團隊扶持,合作社按照“五統一”管理模式,即統一生產、統一育苗、統一農資、統一加工、統一銷售,嚴格把關貯藏保鮮、加工銷售、配送等環節,通過全程監管和控制,保障蔬菜的品質。
走進加工車間,只見剛從基地采收的大蔥、胡蘿卜被簡易加工包裝后,裝箱準備運往超市銷售。“近幾年,我們打破了原來批發市場銷售的單一渠道,與盒馬、天貓等國內各大線上線下平臺合作,發展訂單生產,同時進行社區銷售、開發品牌直營店、發展客戶直配業務,形成了完善的社區配送模式。”侯鵬告訴記者,憑借新鮮優質的優勢,合作社還建立了自己的品牌“綠奧”,并積累了大批忠實顧客。近年來,合作社共輻射帶動周邊1500戶農戶增收,畝均增收2000元至3000元。

育好種養好豬 智能化養殖基地保障高品質生豬供應
在順義區大孫各莊鎮后陸馬村,六馬生豬養殖改擴建工程項目目前正在有序進行中。“項目完成后,將建成5層的種群樓和培育樓各1棟,其中包含保育、產房、妊娠舍、培育舍等區域。”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
目前,該項目是順義區首個大型現代化生豬立體養殖項目,預計今年10月完工。項目建成后,基礎母豬存欄量將達5260頭,總存欄6萬頭,年出欄生豬12.8萬頭,將為北京市場及全國市場提供高品質、安全有保障的種豬及品質生豬,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
“十多年來,我們以傳統育種和全基因組選擇育種方式,通過多元化市場選擇,構建了兩大產品線。其中,‘雷霆公豬’是公司自主研發品種,以‘雷霆公豬’為父本育成的商品豬肉質鮮嫩,肌內脂肪比普通豬肉高16%,可生產出類似雪花牛肉的好品質豬肉。”北京六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品種選育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憑借優良的肉質,公司打造的“香扉商品豬”品牌逐漸得到了市場的認可。
據了解,該基地將采用物聯網、智能化、大數據、全基因組選擇育種等技術,建設生豬養殖自動化精確環境感知系統、生豬數字化精確飼料喂養系統及生豬養殖無害化和糞污資源化利用系統,實現生豬養殖智能化、經營信息化、管理數據化和服務在線化。
“我們綜合考慮了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和各種處理方式。”項目負責人表示,在生物安全方面,公司采用國際先進的生產設計理念,即空氣過濾、新風換氣、兩點式生產、早期隔離斷奶、保育部分清群,實時跟蹤監測,實現了豬瘟、偽狂犬、藍耳凈化,確保提供最優質健康安全的種豬。

做強農業“芯片” 種業之都凝聚新動能
工廠化育苗、智能化養豬……通過種業引領做強農業高質量發展“芯片”的順義區,是北京現代種業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鮮食玉米、京郊蔬菜、雜交小麥、高科技養豬場、蛋雞自主研發、北京鴨產業、奶牛良種繁育……近年來,北京全力推進“種業之都”建設,實現了種業的快速發展,良種優勢不但給種植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更豐富了首都百姓的餐桌。
“北京是我國農業研究領域最全、優勢團隊最多、高端人才最為集聚的區域。”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種業管理處處長王藝中告訴記者,在種業研發上,政府和企業不斷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目前已掌握了一批核心技術,選育出了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自主知識產權品種,為我國現代種業的發展貢獻了強大的科研力量。
其中,“京科968”玉米品種推廣超1億畝,“京科”“農華”“中單”系列等北京選育玉米品種推廣面積占全國玉米種植面積的18%;“京麥”系列雜交小麥技術全國領先,可使中低產田平均每畝增產20%-30%。“京秋4號”大白菜、“京欣”系列西瓜等瓜菜品種市場份額突出;“京紅”“京粉”等“京系列”高產蛋雞品種市場占有率達58%;“南口1號”“Z型”北京鴨配套系各具特色,深受市場青睞……這些優質特色新品種不但豐富了國民的“菜籃子”“果盤子”,為我國居民提供了優質肉蛋奶,也為我國糧食增產提質奠定了基礎。
隨著北京種業發展環境的不斷優化,一批種業領軍企業快速發展壯大,種企的創新能力也在不斷提升。目前,北京四大種業共有企業1866家,種業年銷售額達146億元。
特色品種引領特色產業。目前,以品種和技術為依托,圍繞低收入村產業升級發展,北京通過科技幫扶低收入村,引進推廣拇指獼猴桃、綠殼蛋雞等新品種新技術1159項。培訓低收入戶5625人,提升低收入農戶自我發展能力。科技幫扶促進低收入農戶節本增效2600余萬元,共有4035戶受益,平均每人每年通過科技幫扶增加收益1600元,占其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1%。
“下一步,北京將組織實施現代種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重點圍繞農作物、畜禽、水產、林果4大種業,聚焦甘藍、特色玉米、蛋雞、生豬、北京鴨、鱘魚、宮廷金魚等12個優勢物種,同時圍繞北京現代種業的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服務鏈協同發展能力提升,開展現代種業科技引領、現代種業產業提升、現代種業創新成果轉化、現代種業發展環境優化4大行動。”王藝中表示,沒有食品健康,就沒有全民小康。下一階段,北京將充分發揮種業“芯片”的驅動作用,帶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為國民提供更加美味、安全、優質的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