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花泉油茶示范基地。 姚磊 攝
短短兩年多時間,大山深處的貴州省銅仁市沿河縣高峰村就摘掉了“深度貧困村”的標簽,這片曾經閉塞貧瘠的土地,如今煥發出新生機,村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星光光,月光光,有女莫嫁高峰郎。”“高峰哦高峰,三年兩不收。”這是過去高峰村貧困狀況的真實寫照。
太倉幫扶鄉舍農旅一體化配套建設項目。 舒愛國 攝
自東西部扶貧協作正式啟動以來,高峰村與江蘇省張家港市經開區善港村結成幫扶對子,2018年3月,善港村第一批幫扶工作隊進駐高峰村,給當地人帶來了希望。
工作隊進駐高峰村后,綜合考量村情,規劃了“一水兩園三業”:利用高峰村的優質山泉水建飲用水廠;有機農業產業園和茶園;種植、養殖、旅游三業并進。
如今,走在高峰村,水泥路面串聯成網,連接各家各戶;一幅幅刻在墻壁上的3D圖景讓這里成為網紅村;山下,農業產業園里作物長勢喜人;山上,生態有機茶園風景如畫……
有機農業產業園里的葡萄。 徐珊珊 攝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農業產業園與建檔立卡貧困戶、致富帶頭人簽定了利益聯結機制協議書。運行過程中,工作人員將試種的作物交由貧困戶和致富帶頭人管理,給壓力、增動力,使他們學到技術,掙到工錢,提升他們發展致富產業的積極性。
在靈芝大棚里,45歲的致富帶頭人黃君霞上午剛忙完修剪枝葉、除雜草工作,正準備采收大棚里的中華赤芝粉。“以前種水稻一年收入不到三千,幫扶隊來了之后,我不僅每年有上萬元的收入,還有時間照顧家里的三個小孩。”她樂呵呵地說著。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小康路上,攜手的不僅僅是高峰村和善港村。自蘇州與銅仁結成幫扶對子以后,兩地就緊緊聯系在一起,打造出一個欣欣向榮的西南“蘇式”圈。
2013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發文明確蘇州市與貴州省銅仁市的對口幫扶關系。2016年7月,蘇州市對口幫扶銅仁市工作上升到全國東西部扶貧協作范疇,江蘇省對口幫扶銅仁由蘇州市具體負責,蘇州10個市(區)分別與銅仁10個區(縣)建立了“一對一”幫扶關系。
位于武陵山深處的貴州省銅仁市玉屏侗族自治縣,與江蘇省太倉市結對幫扶以來,2018年率先脫貧摘帽,實現全縣44個貧困村6280戶22501人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由17%下降到1.46%。
靈芝大棚。 徐珊珊 攝
2017年10月,江蘇太倉攜手貴州玉屏深入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在2年多的時間里,江蘇省太倉市政府黨組成員,銅仁市玉屏侗族自治縣委常委、副縣長姜超走遍了玉屏各個鄉鎮,種黃桃的田間地頭、養牛的圈舍、培育食用菌的大棚.....。。
“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如何變‘輸血’為‘造血’尤為重要。”令姜超感到欣喜的是,曾經的貧困戶現已實現了由關心“政府能給我多少錢”向“我該怎么做才能賺錢脫貧”的質變。
2017年以來,江蘇省和蘇州市落實財政幫扶資金16.7億元,共實施美麗鄉村、農業產業化、教育醫療等方面幫扶項目1132個,覆蓋銅仁70余萬貧困人口。
數據顯示,銅仁市轄10個國家級貧困縣(區)中,除深度貧困縣沿河土家族自治縣計劃今年脫貧出列外,其余9個區(縣)順利摘帽,貧困發生率從2016年底的11.46%下降到1.16%,三年共有41.9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成功脫貧。
江蘇省對口幫扶貴州省銅仁市工作隊領隊,銅仁市委常委、副市長查穎冬表示,未來,江蘇將通過“蘇州企業+銅仁資源”“蘇州市場+銅仁產品”“蘇州總部+銅仁基地”“蘇州研發+銅仁制造”等模式,堅持“輸血”與“造血”相結合,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對口支援與雙向協作相結合,助力銅仁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沿河縣順利摘帽,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