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當白銀市全媒體集中宣傳講好白銀故事系列主題“宣傳月”采訪團走進會寧縣中川鎮時,一輛運輸車已經等待在該鎮蔬菜產業園門口,成箱包裝整齊的“毛粉”西紅柿正在裝車,這一車總計32噸的西紅柿最終會被送到上海的各大超市,端上當地人的餐桌。
中川鎮種植的“毛粉”西紅柿,經打包分裝后銷往全國。閆琴雯 攝
西北小鎮的果蔬,能賣到國際大都會,這得益于當地創新開拓出的“訂單式”種植模式。中川鎮黨委書記李強介紹,目前當地已建成2000座蔬菜瓜果大棚,分為“帶種”和“自種”兩種模式。承包商承包大棚之后,提供從栽種種苗到農產品銷售一條龍服務,“帶種”的農戶能拿到每座大棚不低于400元的分紅收益,還可以從事采摘等工作,在家門口就能穩穩創收。
“一些缺乏種植技能農戶在‘帶種’過程中摸到了門道、學到經驗技術,就會考慮‘自種’,自己承包大棚種植特色農產品。”李強說,該鎮中川村線莊社村民姚祖玉就是這樣一位“有心人”。
通過摸索學習種植技術,姚祖玉自己承包了4座大棚,種上了圣女果、辣椒等作物,目前年收入超過了4萬元。
“以前種20多畝地才能抵上現在三個大棚的收入!”姚祖玉細心地擺弄著大棚里的圣女果笑著說,別看自己現在熱熱鬧鬧搞著事業,其實一開始面對的阻力不小,他的兒子不忍心老父親在頤養天年的歲數還在大棚忙活,對這件事很不理解。
姚祖玉精心侍弄自己種植的“致富果” 閆琴雯 攝
不過,姚祖玉的態度從一開始就很堅決,“我種果子,可不單單是為了填飽肚子,人不能閑下來,我身體好著呢!也得搞事業,把日子越過越紅火。”
姚大爺已年近七十,但種地依然是一把好手,他跟其他農戶不同,對待種植的圣女果就像養孩子一樣。“種地也不是誰都能種好,學問大著呢!”干活兒干到興頭上,姚祖玉就會在田里扯著嗓子吼上兩句自己寫的小曲兒。
“現在棚里的圣女果屬于供不應求的狀態,雖然‘自種’大棚的銷路要自己找,價格會有波動,但是每年的收益還是比種地要多,也歡迎各地經銷商來中川,把農戶的產品銷售到全國。”中川村黨支部書記梁建玲說,“自種”大棚的銷路目前僅限于白銀市周邊超市,雖然對農戶來講,收入會更多,但是一些問題也不斷出現,比如價格不穩定,市場開拓的不夠廣等,目前正在不斷摸索開辟范圍更廣的市場,增加農戶收入。
中川鎮副鎮長趙玲說,中川鎮的農戶原來就是靠著種地為生,其余的增收方式很貧乏,外出打工是當地年輕人創收的主要途徑。老人婦女留守在家,除了料理田地,空閑的時間很多。自從當地搞起了大棚種植,賦閑的婦女也可以頂起小家的半邊天,到大棚里務工每天有一百多元的收入。
一箱箱包裝整齊的“毛粉”西紅柿正在裝車 閆琴雯 攝
近年來,白銀市把產業扶貧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點,圍繞建設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發展牛、羊、果、蔬、藥、薯和小雜糧、黑毛驢、水產養殖、文冠果十大特色優勢產業,著力構建完善生產組織、投入保障、產銷對接、風險防范四大體系,打造“銀”字品牌。在生產經營體系構建上,白銀已建成328個脫貧產業園、403個特色產業園,貧困戶入園率和產業達標率均達到100%,貧困戶依托十大產業及光伏等其它產業人均實現收入2435元,占人均脫貧指標4000元的60.9%。(文/圖 李果繁 閆琴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