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市屬國企北京時尚控股及所屬光華集團分別與內蒙古烏蘭察布市政府及興和縣政府簽約,共同推進農牧業現代化。作為合作投資項目,京興新材料科技園項目落地興和縣后將為當地帶來5.7億元投資。光華集團旗下佳泰新材料有限公司將得以開足馬力生產“智慧溫室大棚”,為當地帶來每年上千萬元稅收,創造上千人的就業機會。
“智慧溫室大棚”助京郊農戶增收
通州區西集鎮車屯村是鎮里最小的村,人均只有四分地,不依山不傍水,今年卻因為在兩座溫室大棚里種植出綠色健康的有機草莓成了“網紅村”。
先進的設備、科學的種植技術讓村民嘗到了科技種植的甜頭。這得益于村邊兩座科技含量極高的“智慧溫室大棚”,使得綠色健康有機草莓等精品蔬菜水果的種植如虎添翼,帶動種植戶實現增收。
“智慧溫室大棚”是什么?它采用了光華集團旗下佳泰公司和啟明烽兩家公司推出的陽光保溫棚房和“互聯網+”智慧溫室大棚控制系統,村民通過手機或電腦能遠程監控棚內各項數據,系統即可實現澆灌、施肥、采光、通風。
能種出綠色健康的有機草莓并不是件簡單事。從種植到成熟近3個月的時間里,草莓對溫度和濕度都有著很高的要求,“智慧溫室大棚”良好的通風設施、大棚外圍墻體保溫材料的應用,以及可升降的“棉被”等都為草莓營造了良好的生長環境。
大棚采用高強滌綸絲PVC雙軸向涂層布柔性材料作為墻體,并配以保溫棉作為填充物,具有搭建方便、可移動、保溫效果強、能耗成本低、抗氣候性好等特點。相比傳統日光篷房(土坯、磚混)可提高土地利用率30%至50%。
“以前大棚需要人為根據天氣情況手動進行棉被鋪蓋和澆灌。現在下載個小程序,在手機上就能遠程操作,真是太方便了。”村民小李說。
不為人知的是,這些科技含量極高的“智慧溫室大棚”,是1956年成立的北京帆布廠歷經60余載轉制重組為北京佳泰新材料有限公司,由昔日北京工業一面旗幟的“老紡織”,在新時代打造出的“新材料”與“新科技”。
三年研發千次試驗攻關扶貧科技
俗話說“人挪活樹挪死”,從雍和宮到方莊,再到大興瀛海和魏善莊,接著是順義高麗營,直到如今的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興和縣,佳泰公司為了擴大產能尋求更大的發展,不僅靠五次搬遷壯大自己,也成了光華集團產業扶貧的急先鋒。
作為佳泰的拳頭產品,“智慧溫室大棚”不僅落地京郊通州、房山、順義等地,更以產業扶貧的形式,在內蒙古、新疆、西藏、甘肅、寧夏等地的農牧業發揮了更大作用,助力當地經濟發展并打贏脫貧攻堅戰。
沒有一磚一瓦,不怕刮風下雨,厚度只有10厘米,即便夜間室外低至接近零下30攝氏度,且棚內無任何取暖設備,大棚仍可保持零上約8攝氏度,照常種植黃瓜、西紅柿等果蔬,這就是科技的力量。
工人在生產智慧溫室大棚的原材料
神奇的大棚用了什么硬核科技?“它的核心在于保溫隔熱材料,就是這些像棉花一樣的東西。”佳泰公司總工程師魏曉軍拿著新材料說。看似不起眼的“棉花”,卻耗費了魏曉軍及其團隊三年心血,進行了上千次試驗。
魏曉軍回憶,普通保溫棉過軟,時間長了易塌陷喪失保溫性,剛性較強的保溫棉過于透氣效果也大打折扣。
身為做布料起家的老紡織企業,魏曉軍及其團隊反復試驗確定以高強滌綸絲為主材并增加涂層和添加劑,采取無縫熱合工藝,搞定了“智慧溫室大棚”最重要的保溫棉。而佳泰公司也成功申報下3項國家專利。
如今在內蒙古興和縣、新疆和田縣等低收入地區,農戶們即便在零下20攝氏度的低溫季節,仍能在大棚內收獲新鮮的蔬菜瓜果,不少農戶因此走上脫低致富的康莊大道。
“我們還在進行技術革新,持續降低‘智慧溫室大棚’成本,讓更多低收入農戶有機會勤勞致富。”佳泰公司董事長劉苗說。
高原高寒地區用上京產扶貧大棚
距北京240公里的“七環”外,陰山北麓下是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興和縣。這里年平均氣溫不過4攝氏度,冬季最低氣溫低于零下30攝氏度。興和縣地處“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區,也是北京市延慶區的對口幫扶縣。
這次在延慶區委區政府搭橋引線下,北京光華集團決定赴興和縣投資建廠,為當地培育新材料等新興產業,以產業助力脫貧攻堅。
伴隨著京蒙對口扶貧工作的推進,金秋九月兩地產業互補結出碩果。9月4日光華集團與興和縣政府簽約,京興新材料科技園項目正式落地。科技園總建設用地29.6萬平方米,預計項目總投資5.7億元。
光華集團旗下佳泰新材料、燕陽新材料等入駐企業,將為當地帶來新材料、農牧業設施、輕體節能建筑、進口替代產品等產業,中遠期該集團還將有更多高新技術企業轉移至此。
“我們的‘智慧溫室大棚’能很好替代傳統大棚實現高效農牧業,在高原高寒氣候惡劣地區有效推進大棚種植拓展蔬菜產業發展,還能改造用于蒙古包、小木屋等旅游項目,助力當地實現產業脫貧。”劉苗說,“預計明年我們在興和縣可實現產值近3億元,為當地帶來上千萬元稅收,創造上千人的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