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南宮市聚焦做大做強“南宮黃韭”這一傳統特色產業,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萬元錢”示范樣板區,促進農民增收。截至目前,南宮黃韭種植常年保持在12000畝左右,年產黃韭300多萬公斤、黃韭盆景200余萬盆,畝均效益達萬元以上。
規模效益日趨凸顯
南宮種植黃韭歷史悠久,據縣志記載,從明朝崇禎年間開始至今已有600多年。過去,黃韭大多一家一戶小規模種植,只滿足于本市內自產自銷。隨著冬季黃韭盆景的興起,室內種植是景觀,成熟收割是美味,又方便長途運輸,使大規模種植成為現實。
為促進黃韭產業集中集聚發展,南宮市先后整合涉農資金上千萬元,推動建立千畝黃韭產業示范園并配套噴灌設備,扶持發展多個規模超百畝、集中連片的黃韭種植示范基地,高標準建成一批黃韭培育專用窖和黃韭立體栽培溫室大棚,引導鼓勵相關經營主體開展綠色認證,助推黃韭產業高質量發展。
南宮市還積極搭建平臺,先后組織黃韭經營主體多次參加廊交會、上海食博會等國內大型展銷會,組織籌辦黃韭文化節,搭建電商、直銷配送等營銷平臺,進一步擦亮“南宮黃韭”地標名片。
“南宮黃韭一上市,不僅在周邊縣市銷售火爆,在京津冀大中城市也是供不應求。”彭飛介紹說。
北胡辦事處小關莊村是南宮黃韭的發源地,村里黃韭種植面積占耕地80%以上,是該村群眾的主要收入來源。村黨支部書記關元成介紹說,“市里籌資300萬元為我們建設了一批高標準的黃韭栽培專用窖,大大改善了窖培黃韭的條件,大伙兒抱團兒發展,更有奔頭兒了!”
產業鏈條逐步完善
為促進黃韭產業向上下游延伸,進一步拉長農民增收鏈,南宮市引導支持有條件的經營主體開展試驗育種、產品創新、產旅互動等方面的研究攻關,取得良好成效。先后設立了多品種對比試驗田,開展以蔬菜專家耿保進為技術支撐的周年黃韭種植試驗項目,開發出塑料、樹脂、陶瓷、紫砂等多種材質的系列盆栽容器,推出黃韭收割、韭根裝盆、韭花醬制作等系列農事體驗活動。
以農業專業合作社為紐帶,推行“龍頭企業+種植基地+農戶”利益聯結機制,引導種植規模較大的經營主體開展標準化種植,銷售渠道穩定的經營主體拓展多元化營銷,讓經營主體、種植戶“抱團”發展,共享黃韭產業發展帶來的紅利。“流轉土地得租金、入園打工賺薪金、入股分紅分股金。在基地打工一冬天下來,一個人就可以掙到1.2—1.8萬元。”村民關元成說。
南宮市東張村的李建國就是靠黃韭盆景賺得盆滿缽滿。他常年種植黃韭20余畝,年收入達20萬元。近兩年,他還做起黃韭盆景文章。“在有關部門扶持下,農場建設了4座新式黃韭立體栽培溫室,注冊了商標,貼上了農業部門授權的地理標志標簽,銷路越來越好。”
未來發展前景可期
作為傳統特產,南宮黃韭因恰逢冬春季節上市,當地及周邊縣市歷來就有“沒有黃韭不過年”的傳統。如今,隨著線上經濟和快遞行業的興起,黃韭盆景早已走進京津滬等大中城市,市場前景越來越廣闊。
高端規劃,引導黃韭產業規范健康發展。確立了“1235”黃韭產業三年提升戰略,1個目標即繼續打造萬畝億元產業,實現黃韭產業高質量發展;2個平臺即建立高標準科研試驗示范平臺,搭建一體化線上線下營銷平臺;3個片區即培育至少3個相對集中、種植規模500畝以上的黃韭種植示范片區;5個突破即在推動綠色發展上實現新突破,在培育經營主體上實現新突破,在強化科技支撐上實現新突破,在提升黃韭品牌上實現新突破,在推進產業融合上實現新突破。
目前,南宮市出臺了支持“萬元錢”產業發展若干政策,從資金、貸款、保障措施等方面給予傾斜。南宮市還成立工作專班,謀劃開展地理商標申報、黃韭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相關標準規范的制定、綠色產品認證、對外宣傳推介等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