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官方網站出現了一張非洲農民種植水稻的照片。仔細閱讀發現,這張照片主角其實是來自中國上海市農業科學院(以下簡稱“市農科院”)的節水抗旱稻品種“旱優73”。因為“旱優73”在肯尼亞、烏干達、加納等地試驗種植取得了良好成效,在保障當地糧食安全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從而得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點贊。
節水抗旱稻為市農科院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的原創科技成果,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成功選育的節水抗旱稻。科研人員幫助農民像種麥子那樣種水稻,打開了節水型農業發展的新空間。要知道,在“走向非洲”之前,“旱優”系列節水抗旱稻已在中國很多地區得到應用。
這只是市農科院成立60周年來,“為農業插上科技翅膀”的一個縮影。
上海是典型的“大都市,小農業”,農業產業規模有限。但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的步伐,賦予上海農業科技新使命、新要求。因為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的現代化。市農科院黨委書記、院長蔡友銘說,農業科技創新在服務好產業提質增效、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同時,更要主動服務市民高品質美好生活新需求,通過全產業鏈布局創新力量、科技資源,賦能都市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以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級來突破上海“小農業”的空間限制,將上海的農業創新成果推向全國、邁向全球,發揮現代農業科技的輻射帶動作用。
因此,市農科院緊緊圍繞“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目標,為中國現代農業發展建立智庫,貢獻成果。
從0到1,打造創新策源新高地
農業科技到底怎樣服務農業?除了“世界第一個”節水抗旱稻,市農科院用更多的“行業首創”“全國第一”給出答案。
舉個例子,各種菌菇是上海市民餐桌上的常見食材,看中的是菌菇的高營養價值。很多消費者不知道的是,菌菇雖然營養價值高,但人工栽培并不容易,所以有“山珍”的美名。為此,上海市農科院自建院以來,瞄準市場對食用菌的需求,在食用菌育種、栽培、深加工和產品開發等方面,不斷實現“零的突破”,開創了多方面的“上海模式”——
在國內外首次實現銀耳、靈芝和猴頭菇等食(藥)用菌的人工馴化和人工栽培,為我國野生食用菌的人工馴化建立了可復制的技術模式;
研發出的雙孢蘑菇、香菇等食用菌純菌種制作技術,奠定了我國食用菌純菌種生產的理論基礎,并建立起成熟的純菌種生產技術體系;
發明了木屑代替原木栽培香菇的代料生產技術,為我國成為全球香菇生產中心奠定基石,也為我國成為木腐菌生產大國奠定了技術基礎;
首創香菇“設施制棒生態出菇”模式,引領我國香菇栽培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自市農科院建院以來,類似的科技成果還有很多,目的只有一個——解決農業生產中的“痛點”,實現品質農產品規模化生產。
例如,市農科院作物所在油菜顯性、隱性核不育研究領域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培育形成了全國第一個通過國家審定的高抗油菜菌核病和病毒病品種“滬油雜1號”。如今,共有8個“滬油”系列雙低油菜新品種通過國家審定,是農業部的主推品種,占上海栽培油菜品種的95%以上,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累計種植面積超過1億畝。
林果所育成的“錦繡”“錦香”等“錦”字系列鮮食黃桃品種,填補了我國黃桃品種不適合南方地區生長的空缺,讓南方地區的消費者也能吃到本地產的黃桃。
園藝所在全國率先探索實現了雞毛菜生產全程機械化生產方式,并與農機裝備單位協作研發了采用純電動動力的綠葉菜收割機,打造了上海都市現代農業的新名片。
畜牧所育成了國內第一個黃羽肉用雞種“新浦東雞”,也育成了上海外貿出口拳頭商品“上海白豬”,還成功獲得了健康體細胞克隆豬,將農業科學技術賦能生物醫藥產業。
如此種種,顯示出農業科研成果所具備的創新策源能力。源自市農科院的一項項科研成果不僅推動大量農產品實現“從0到1”的人工種養、科學種養,而且大大提高了我國農業生產的技術含量,不斷拓展農業科技的服務對象和服務領域。據統計,建院以來,市農科院先后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29項,部、市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2項;獲得專利和植物新品種權、通過審(認)定品種1360余件,其中通過國家審(認)定品種102個。
技術攻關,助力鄉村振興
“科研人員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這句話一直鼓勵著市農科院的所有科研人員。對他們來說,研究農業技術,不是為了取得實驗室里亮麗的成績單,而是要把相關技術踏踏實實地應用到農業生產中,為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提供綜合性、一體化解決方案,為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提供有力支撐。
“三天不見綠,兩眼冒火星”,這句話道出了上海消費者對綠葉菜的喜好。作為超大型城市,上海地區對青菜的需求量巨大,可綠葉菜不耐儲運,主要依靠上海本地生產與供應。所以,為城市居民提供足量、優質、安全的綠葉菜產品,是上海蔬菜產業發展的基本要求。雖然綠葉菜的附加值不算高,可這并不能降低市農科院科研人員的探索熱情,因為“市場需要的,就是科研要做的”。
以綠葉菜中最常見的青菜為例。青菜偏愛冷涼的栽培氣候,18至22℃最為適合。可上海地區的氣候特點是夏季高溫高濕,暴雨臺風多發,病蟲害嚴重;冬春季低溫弱光,易使青菜生長緩慢、產量減少。對此,市農科院園藝所確定了“培育優質、抗逆、抗病且適合周年生產的青菜品種”的目標,將傳統育種方式與現代生物技術輔助選擇育種相結合。
經多年選育,園藝所推出了適宜周年生產的優質抗逆、抗病耐熱品種“新夏青3號”“新夏青5號”、適宜全程機械化生產的耐熱品種“新夏青6號”、具有耐寒高品質的“海青”“海青2號”、耐抽薹的“艷春”“艷綠”等系列品種。這些自主培育的青菜新品種配套綠色安全高效的栽培技術已在上海落地生根,并走向全國,近五年來累計推廣應用超過80多萬畝次。
“農業創新鏈要圍繞產業鏈展開。一邊要服務農民,幫助農民用更好的技術種出、養出更好的農產品;另一邊要服務市民,讓生產出來的農產品能滿足消費升級背景下,人民群眾對品質生活的新需求。”蔡友銘說。
所以,市農科院自2018年起啟動實施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確定了“突破一批都市現代綠色農業關鍵瓶頸技術”“創建一批都市特色新興學科方向”“打造一批鄉村振興科技引領示范基地”“助力培育一批鄉村振興實施主體”“構建一批農業科技協同創新平臺”等“五個一批”重點任務。截至目前,市農科院建立了92個科技引領示范基地、27個科技引領示范村(鎮)、57個專家工作站,新增結對服務逾120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同時與上海清美綠色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崇明區新村鄉等共建產業研究院。
經過多年努力,來自市農科院的新品種、新技術已經成為上海市郊特色主導產業的重要支撐,不斷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
以水稻生產為例,對上海及上海所在長三角地區而言,需要既適合當地種植、又能滿足市場需求的稻種,幫助農業生產主體打響品牌,做大做強大米產業。
對此,市農科院作物所從優質米入手,陸續推出了“花優14”“滬香粳106”“滬早香軟1號”“滬軟1212”“申優26”等品種,以滿足不同季節、不同群體的消費需求。
其中,以“花優14”、“申優26”為代表的強優勢雜交粳稻組合已占上海郊區種植雜交粳稻面積70%以上,其中“花優14”累計種植面積超過300萬畝,是全國推廣面積最大的雜交粳稻組合。“滬早香軟1號”作為國慶稻米新品種,能比北方新大米提前兩周左右上市,滿足上海市民在中秋節、國慶節等節日中品嘗好食味新大米的需求。“滬軟1212”是第一屆我國優質粳稻食味品鑒金獎品種,成為上海郊區大米品牌建設的重要選擇。還有外觀晶亮透明媲美日本“越光米”的“申優26”,不僅好看,而且好吃。根據農業農村部稻米及其制品檢測中心檢測,“申優26”的糙米率、整精米率、堊白度、透明度、膠稠度、直鏈淀粉含量等各項指標均符合國標一級優質米標準,出色的品質使其成為新一代雜交粳稻主推品種。
隨著多姿多彩、韻味獨特的特色村鎮漸成上海鄉村振興的新亮點,市農科院也在為美麗田園提供技術支撐。信息所從農業產業功能耦合提升、農業資源環境管理、農村社區管理服務、區域數字化工程建設等著手,研發集成多項技術,形成了都市多功能農業區農業農村建設技術體系和推進模式。在奉賢吳房村、崇明園藝村等美麗鄉村示范村、鄉村振興示范村,在金山廊下蘑菇小鎮、崇明新村鄉稻米文化小鎮等特色產業強鎮,都有市農科院的專家團隊、品種技術在背后發揮作用。同時,這些助力鄉村振興的新技術和新模式還被推廣應用至浙江、江蘇、云南等其他地區。
走出上海,做大健康產業
今年7月初,從青海果洛班瑪縣傳來好消息:國內首次在海拔3530米高原人工規模化栽培成功羊肚菌,為班瑪縣增添了一種高附加值的農產品。背后的技術支撐,仍舊來自市農科院。
班瑪縣平均海拔超過3500米,受地理和氣候條件限制,當地農民大多種植青稞、土豆,每畝年產值僅1000元左右。上海援青干部想為當地引入高附加值的農產品,經過調研發現,當地有野生羊肚菌,市場零售價可達每500克150元。缺點是,野生羊肚菌產量有限。然而,中國羊肚菌的主要產地在四川和湖北,并沒有在高原規模化栽培的經驗,上海援青干部就向市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發出了“英雄帖”。
食用菌所的科研專家接到邀約后,從去年10月至今,先后5次前往班瑪縣,不斷調整人工規模化栽培羊肚菌的方式。終于,最早一批羊肚菌在6月中旬順利出菇;規模化栽培的羊肚菌在7月上旬成熟采收,成為青海科技扶貧新方式。
而在食用菌所為青海引入羊肚菌之前,同屬市農科院的生態所已持續多年幫助當地發展生態畜牧業。生態所調研發現,受高原草地退化等影響,當地牧民飼養牦牛存在極易變瘦、越冬困難等問題,因此設計了以“牦牛夏季放養+冬季圈養”為核心的養殖模式。該模式自去年在青海果洛試行推廣以來,使當地牧民每頭牦牛平均增收2000元。科研團隊還拿出一套“牦牛養殖+日光溫室蔬菜或牧草種植”技術方案,以解決當地冬季牧草和蔬菜短缺的問題。如今,這項整體解決方案已推廣至果洛全州500多個日光溫室。
類似的精準扶貧案例,在市農科院還有很多。比如,林果所根據湖南炎陵、山東蒙陰等地的實際情況,為當地推薦引入了合適的鮮食黃桃品種,推動形成湖南省“炎陵黃桃”、山東省“蒙陰黃桃”等國內知名品牌。如今,黃桃產業已經成為革命老區炎陵的農業支柱產業,而且黃桃重點產區正是過去的深度貧困區,累計有4811戶14238名貧困人口依靠種植黃桃而脫貧。看到一顆桃子幫助當地農民順利脫貧,炎陵縣委特意致信上海市委領導,表達革命老區人民對上海農業精準扶貧的感謝。
與此同時,源自上海的農業技術還為全國農民和涉農企業打開了發展大健康產業的新空間。
食用菌所利用其在食用菌生產加工上的豐富經驗,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選育出了高產孢子粉、富含多糖和三萜的靈芝新品種,還形成了相關加工技術。其中,高產孢子粉“滬農靈芝1號”品種在安徽大別山、福建武夷山、浙江麗水等20多個地區實現推廣生產,品種覆蓋率達到70%,產生社會效益30多億元,為我國靈芝產業健康發展提供了優良種源保證。
更多的大健康產品還將源源不斷地上市。市農科院生物所根據“藥食同源”理念,從源頭研發選育更多有益于健康的營養化和功能化農產品。以藥食同源作物大麥為例,生物所研制了大麥若葉青汁固體飲料、青稞慢消化淀粉餅干、大麥茶、大麥米等系列科研產品。一經亮相,就受到市場關注。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是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要求,也是市農科院追求的新目標。面對欣欣向榮的大健康產業,市農科院已前瞻布局集農業生產、生活、生態和健康功能于一體的農業大健康學科,以農業綠色科技為驅力,引領上海農業向高品質、高效益發展升級。
助力永不落幕的朝陽產業
市農科院的科研人員談及農業,都會說:“農業是永不落幕的朝陽產業。”因為農業生產與社會經濟發展息息相關,既要有合適的農產品滿足消費升級背景下市場對品質產品、健康產品的需求,又要利用新技術不斷賦能農業生產。
因此,市農科院緊密圍繞上海都市農業高質量發展及市民高品質生活的需求,致力于建設成為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助力永不落幕的朝陽產業。
一是加強都市特色新興學科建設,強化農業科技供給。圍繞農產品功能營養、智能植物工廠、農產品保鮮加工、城市伴侶動物健康醫學、休閑農業等方向,加快培育具有鮮明都市特色的學科。
二是探索建設新型科技創新聯合體。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區域產業發展重大需求為導向,以實現農業產學研深度融合為目標,推動建設區域協同創新聯盟、產業研究院等新型科技創新聯合體。
三是健全完善科技支撐體系。積極支持重大創新平臺資源整合,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農業技術創新集群。構建覆蓋上海主要農業區、功能互補、設施較先進的試驗基地網絡。
四是強化科技成果推廣與服務。充分發揮市農科院參與的長三角鄉村振興研究院等平臺作用,推動科技成果跨區域轉化,示范引領長三角地區鄉村振興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貢獻農業科技力量。
中國正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對農業科技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帶來了新機遇。為此,市農科院主動對標國際先進水平,不斷提高辦院開放度,將優秀的農業科學技術“引進來”并“送出去”。
一方面,隨著經濟全球化加快,全球共同治理世界食品安全共性問題已經成為共識。對此,市農科院加強與全球農業科技研究機構合作。目前,已與美國喬治亞大學、馬里蘭大學、奧本大學以及荷蘭瓦赫寧根大學、中國臺灣海洋大學、上海海洋大學圍繞生鮮食品鏈中風險因子的檢測技術、風險評估、質量控制研究等課題進行學術交流,并簽訂意向合作書,希望持續開展科技交流,在食品安全問題上實現合作共贏。
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上海選育”正通過國際交流走向全球。市農科院與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CIMMYT)聯合建立了“CIMMYT—中國特用玉米研究中心”、與比利時公共健康研究院合作共建了真菌毒素標準物質聯合實驗室等,持續推廣我國農業科技優秀成果。
以玉米為例,CIMMYT—中國特用玉米研究中心從CIMMYT引進優質、抗逆等玉米種質資源600余份,開展了“申科”、“滬玉糯”、“滬甜”等系列鮮食玉米新品種的高產高效制種、保優綠色生產技術研究與應用,在全國20多個省市推廣種植30萬余畝,同時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越南和坦桑尼亞等國家進行種植示范和國際測試評估,幫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的農民從種植“中國玉米”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