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有了保障,日子也有了奔頭。”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善岱村村民王麗霞一邊摘蘑菇一邊高興地說。
這是土默特左旗脫貧攻堅工作的一個縮影。小小的蘑菇看起來不起眼,可撐起了貧困群眾的致富夢。在土默特左旗像王麗霞一樣富起來的村民,靠的就是“黨支部引領、集體經濟帶動、黨員示范、貧困戶參與”的發展模式,許多貧困戶的生活也得到了大幅改善。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土默特左旗把發展特色產業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根本之策,累計投入各級扶貧資金1.6億余元,先后扶持發展培育了“畢克齊果蔬”“口肯板香瓜”“善岱蘑菇”“北園黑小麥”“恰臺基大米”等多個特色產業品牌﹔發揮龍頭企業引領作用,依托伊利龍頭企業,大力實施“伊起小康”脫貧攻堅項目。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貧困群眾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進入產業鏈,全旗296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5萬元以上,有力推動脫貧攻堅由“兜底”扶貧向“產業”脫貧的轉型。
黨的十八大以來,土默特左旗持續高位推進實施產業、就業、教育、健康、扶貧小額信貸、農村危房改造、綜合保障、農村安全飲水和防止返貧致貧等優惠政策,最終系統內5022戶11216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2個自治區級貧困村、34個市級貧困村全部出列,全旗脫貧攻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小蘑菇”也能做成“大產業”
善岱村地處土默川平原,這里土地鹽堿化嚴重,農民單一靠種地往往掙不了多少錢。從2018年開始,善岱鎮黨委政府結合村情實際,確定把蘑菇產業作為善岱村扶貧產業項目,利用扶貧資金,采取“政府+村集體+專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模式,形成“政府引領、企業帶動、合作社組織、基地支持、貧困戶參與”的五位一體產業扶貧體系,用蘑菇大棚種植產業走出了一條適合貧困戶的產業扶貧之路,充分讓貧困戶以參與產業勞動和分紅的方式增加收入。
工人搬運菌棒。齊浩男 攝
走進菌棒生產車間,一陣淡淡的清香迎面而來,工棚內數名工人正在制作和搬運菌棒,裝料、封口、搬運,動作麻利的工人們配合十分默契,溫暖的大棚里,每一個工人的額頭上都沁出了晶瑩的汗珠,一派繁忙的生產景象。
“因為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村里建起了蘑菇大棚,我也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在這兒,我們參與專業培訓,交流學習經驗,學到技能的同時也提高了自己的家庭收入,一舉兩得。”善岱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史果生說。
“2018年我們建設了蘑菇大棚39棟,2019年正式投產,當年純收入就將近80萬元,每個棚的收益達20000元。”善岱村黨委書記李躍卿驕傲的介紹。
農民展示曬干的蘑菇。楊鑫 攝
下一步善岱村將以食用菌產業為依托,確定“生產基地+產品倉儲物流+精深加工”三位一體的發展方向,打造集食用菌生產、加工、包裝、冷藏、銷售為一體的善岱村蘑菇大市場,在呼市、包頭和河南市場之間搭建一個完善的蘑菇交易服務平臺,為土默特左旗蘑菇提供市場化、規范化、高效率的物流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