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項目創始人朱威介紹,“魚菜共生”作為一種新型的復合工作技術,是把水產養殖與水耕栽培技術有機結合的良性循環生態系統,借助計算機信息化自控技術,實現智能化管理,從而實現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且能動植物均能茁壯成長的和諧共生效益。整套系統具有環保節能、產品綠色有機、高產高回報等特點。
在傳統種植業、養殖業中,農戶為增加產量使用化肥、為減少蟲害噴灑農藥,養殖戶為追求高產采取肥水喂養等方式,均對土壤及周邊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這套系統是將魚池中產生的魚糞經過轉化,讓其成為植物需要的養分,進入菜池循環,讓菜池成為魚糞的凈化區,然后通過植物根系吸收以后,留下干凈的水再返回到魚池當中,形成了生物養分平衡傳遞的生態循環。這樣魚就可以做到高密度養殖,產量比單純養殖更高,且沒有污水排放。”朱威介紹道,由于魚和蔬菜在生產過程中不需要接觸土地、不施肥,重金屬污染物、病蟲害也不會威脅到植物,即蔬菜生長過程中無需噴灑農藥,得到的便是綠色有機蔬菜。
據了解,在“魚菜共生”系統中,所有的植物均生長在水面,無需單獨澆水;魚糞提供養料,無需單獨施肥,水分消耗只能通過自然蒸發或植物吸收進行,較傳統農業而言,節水率超90%。此外,整套系統可根據現有大棚面積進行設備尺寸調整、能夠有效利用閑置大棚等現有資源,三個棚的日常維護僅需一名工人,大大減少了人力成本。
在生產品種方面,朱威說:“經過半年來的實驗,蔬菜種類我們淘汰了韭菜、菠菜、絲瓜等產品,目前西紅柿、黃瓜、空心菜、辣椒這些能保證穩定生產。適合當地養殖是魚類有草魚、鱘魚,且符合市場需求,鱖魚正在實驗過程中。”
據悉,該項目在今年獲得第四屆“中國創翼”創業創新大賽北京市選拔賽優秀獎及2020年北京市退役軍人創業創新大賽現代農業組三等獎。“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魚菜共生’項目能在全國比賽中獲獎,說明該項目得到專家認可。目前,我們也在持續關注這個項目并穩步推進著,希望能對昌平農業的發展助力、為農戶增收發力。”昌平區委農工委書記表示。
“我們計劃在年底前讓已有的6個棚都具備生產能力,并完成該系統‘北京昌平模式’的定型工作。下一步,我們計劃同昌平部分鎮村合作,進一步推廣這個生產系統,讓其‘發光發熱’,也為老百姓餐桌提供更多的健康食品。”朱威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