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新華社
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保障糧食安全,關鍵在于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要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規范耕地占補平衡。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有些地方確實存在一些影響糧食產量的不利因素,比如有些地方把耕地用來搞綠化、搞景點、搞濕地,有些地方占補平衡不規范,用劣質的耕地來補充優質的糧田,從而導致糧食生產效益降低等等。
就在一個月前,國務院辦公廳專門印發《關于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明確堅決防止耕地“非糧化”傾向,切實穩定糧食生產,牢牢守住國家糧食安全的生命線。
會議還提出,要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要提高糧食和重要農副產品供給保障能力。
李國祥表示,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是一個新提法,之前糧食核心區、糧食優勢區、糧食生產功能區等概念都講過,這些都還是區域上的概念。“而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是一個更宏觀的概念,是在過去糧食核心區、主產區、核心區功能區的基礎上,把它們有效連接起來,打造產業帶,范圍上更廣,糧食安全就更有保障。”
李國祥說,所有糧食主產區、核心區都要搞高標準農田,而高標準農田是側重于提升耕地地力、灌溉系統、抵抗自然災害、農業機械化等方面的配套建設,更有利于保障糧食產量。
記者注意到,12月16日,農業農村部發布,今年1~10月,全國已建成高標準農田約7107萬畝,完成高效節水灌溉約1928萬畝。預計年底前可如期完成8000萬畝的建設任務。
12月17日,農業農村部《2021年農田建設任務的通知》提出,為適應確保國計民生要求,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底線,2021年,全國計劃新建高標準農田1億畝,加快補齊農田基礎設施短板,提升糧食產能。
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
會議提出,要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加強種子庫建設。要尊重科學、嚴格監管,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
李國祥對記者表示,優良種子在整個農業生產和保障糧食安全當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說種源決定了我們的育種水平,決定我們能否培育出高性狀(如高產、抗倒伏、抗蟲害等)的種子,而優質種子更有利于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
李國祥進一步闡述,目前種子應用最廣的主要是雜交種子,而雜交種子要雜交必須要有種源。“從整個種子鏈條來看,在后一段的雜交環節中,中國現在95%以上都是自己做,但是雜交的種源來源,像生豬、牛羊等畜牧業領域,還有蔬菜水果領域的很多種源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
除了一些品種的種源對國外依賴程度比較高以外,李國祥還提到,我國種源非常多,但由于過去對種源保護不夠重視,有一些種源的基因就變得不純了,雜交的時候會遇到一些問題。并且,由于我國地域寬廣,各個地方都有不同的品種品系,這么多種源的具體情況還有待普查清楚。
記者注意到,今年4月,農業農村部印發《2020年推進現代種業發展工作要點》,明確提出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夯實種業發展基礎。其中包括加快普查收集,持續開展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健全保護體系,組織開展農業種質資源庫(場、區、圃)布局、審核掛牌等。
就在12月17日,農業農村部在京召開全國種業創新工作推進會,研究推進“十四五”及2021年種業工作。會議強調,“十四五”時期,要把種業作為農業科技攻關及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點任務,統籌當前與長遠、發展與安全、國內與國際,做強優勢,補上短板,突破瓶頸,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強化種業科技支撐,支持企業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