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爱色-欧美爱爱网-欧美爱爱动态-欧美α片无限看在线观看免费-99热精品在线-99热精品一区

免費咨詢:010-53329002
微信
我要采購>>發布產品>>
熱門分類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產業要聞
如果蔬菜會說話
2021-02-06 來源:大眾日報 閱讀量:163 評論:0
0
 ——《蔬菜改變中國》跨越13個省區市記錄了不起的“菜鄉人”


紀錄片編導在西藏日喀則采訪山東壽光人孟德利(左一),采訪他帶領當地人在雪域高原種菜的故事。(資料片)
  
     “同胞們放心吧,山東的蔬菜都長在地里呢,充足著呢!”去年1月28日,全民“戰疫”剛剛打響,山東鄭重發聲,請全國人民放心,山東蔬菜穩產保供。次日,山東捐贈的第一批350噸蔬菜運抵武漢,解了武漢居民的用菜之急。
    30個小時籌集300多噸,這些菜來自“中國蔬菜之鄉”山東壽光。1年集散900萬噸,大批蔬菜經由壽光連接國內30個省區市。從只有蘿卜白菜的北方冬季到各種果蔬不斷的一年四季,從平原種菜靠天吃飯到雪域高原也能自產瓜果鮮蔬,蔬菜在改變著人們味蕾的時候,也在悄無聲息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習慣,改變著農民、農村、農業的面貌。
    蔬菜的力量有多大?2月2日—5日,《蔬菜改變中國》開播。四個攝制組,歷時一年,從壽光出發,用2020年的四季記錄綠色力量蓬勃生長的旅程。跨越三十年,全程展現由冬暖式大棚引發的“綠色革命”;跨越十三省區市,全景描繪蔬菜改變命運、助力整體脫貧、實現全面小康的壯麗畫卷。

餐桌之上引發“綠色革命”

    30多年前北方的餐桌上是什么樣的?2月2日,《蔬菜改變中國》開播,一開篇就把人拉回上個世紀——三十多年前,北方冬季的餐桌上只有單一的主題,大白菜。
    “這個片子最初就源于這樣一種親切而又有點心酸的共鳴。現在大家聚在一起享受各種美食的時候,就會不由自主想起談起今昔變化。而恰恰是壽光蔬菜大棚,把這種變化帶進了人們特別是北方人們的生活。”山東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主任劉衛斌告訴記者。
    1989年,王樂義在大棚中種下第一茬黃瓜種子,一切開始發生改變。紀錄片通過《破土拔節》《綠潮競流》《多彩硅谷》《眾行者遠》四集節目,從蔬菜發展歷程、種植、流通、研發、打造品牌,以及人才、模式和標準輸出等方面,立體展示“壽光模式”對全國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農民脫貧奔小康的貢獻、對中國人生活方式的巨大影響改變。
    “從單一的白菜到現在我們可以對新鮮蔬菜任意選擇,壽光的蔬菜改變了我們的餐桌,改變了我們冬天整個的生活方式。我們更想記錄的是,壽光冬暖式大棚這種模式的輸出所帶來的脫貧攻堅的效果,改變了更多人的生活和命運。”山東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副主任曲展說。
    蔬菜改變中國,其實是人改變中國。這部以菜為名的紀錄片,關注的更多是人的故事和命運。無論是三十年前,甘冒風險帶領農民種大棚、建市場的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縣委書記王伯祥,還是今天竭力打造蔬菜品牌化,為合作社鄉親們抱團致富勞作的村黨支部書記高象鵬、拋家舍業勇做智慧農業先驅者的林森博士、年過半百勇于嘗試新科技的菜農孫明山、“種全國、賣全球”的李興華、開創海外銷售新模式的職業經理人張滿義、雪域高原上打造百果園的孟德利、貴州武陵山區堅守脫貧攻堅一線的科技副鄉長趙金良……他們是黨中央解決“三農”問題最直接的受益者,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最直接的參與者和帶動者。他們的命運和經歷,烙刻著改革開放尤其是十八大以來,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推動農村全面進步的變革之印。
    在四集有限篇幅中,攝制組記錄的不僅僅是壽光故事,也是山東故事、中國故事,記錄的是“了不起的菜鄉人”“了不起的鄉村振興蓬勃力量”。劉衛斌介紹:“我們力圖通過平視視角,記錄人物,講述故事。不過分渲染,不過多描述,精細記錄,大膽取舍,讓典型人物自己說話,壽光人的群像就可以立得住,壽光精神就能生動體現,壽光模式的巨大作用,也就自然呈現了。”

“植物是有靈性的”
    紀錄片是時間的朋友。用心用情去調研思考,調有所得,研有所判,擘畫有物。
    2019年12月,《蔬菜改變中國》開機,一拍就是8個多月。這中間,攝制組要摸清植物的生長規律,要適應科研工作者的研發節奏,要在幾個月時間里濃縮壽光的30年,還要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沖擊。
    “大年初二,疫情形勢趨緊,我們不得不從村子里撤離,原有的拍攝計劃中斷了。大年初三突然出現了新的拍攝視角,壽光的菜農開始摘菜往武漢捐。在疫情最緊張的時候,我們一個記者跟著捐菜的車從壽光一路到武漢,把這個過程記錄下來。當時沒想好拍這段怎么用,后來這段素材成為了片子中重要的部分。”編導董雅麗介紹。
    更難的是用幾個月濃縮幾十年。三十年前,由冬暖式蔬菜大棚引發的“綠色革命”,改變了中國冬季蔬菜的生產、消費大格局,被稱為當代中國農業的第二次革命;三十年后,壽光已成為中國蔬菜之鄉、設施農業高科技集聚轉化地、世界“蔬菜種子硅谷”。如今壽光大棚已經發展到了第七代,幾十年前的情景如何再現?
    “經過仔細調研,發現綠色變革起源地三元朱村還有一個一代大棚被保護性地保留了,順著這個線索,離這個大棚不到100米,發現了一對大學畢業返鄉種棚的王聰小夫妻,順藤摸瓜,一個生動的菜鄉人對土地的精耕傳承故事,由此被挖掘被提煉被展示。”劉衛斌說。
    串聯時間,還得勾連空間。僅從市場的角度看,壽光的蔬菜連接著國內30個省區市的餐桌,推開國門還有通往日本、韓國的藍色通道,通往美國、委內瑞拉的空中通道,寒冷的俄羅斯也在壽光的生意版圖之內。“我們的重點拍攝地是壽光,但是遠遠不局限于壽光。我們30多個人跑了13個省區市,西藏、新疆、江西、貴州、河南、江蘇、內蒙古、廣東、海南等都有我們的腳印。還借助荷蘭、俄羅斯、韓國的攝制力量,完成了海外場景的拍攝。”編導王亞均告訴記者。
    宏大場景外,紀錄片還多處呈現了讓人嘆為觀止的微觀視覺畫面,在微信視頻號、抖音、微博上被網友們廣泛轉發:種子的萌動破土、絲瓜的伸須爬蔓、蔬菜叢林的旅行,石破天驚、生生不息。“植物是有靈性的。有的時候鏡頭對著這一朵花的時候,等了一個星期也不開,然后你撤了,它就開了。”董雅麗說,最長的一個鏡頭,攝影師等了半個月。
    為了拍好植物生長,攝制組專門派了兩位攝像拿著9套設備,設計了多種拍攝方案、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小生態:魚缸、燈箱、水泥澆筑……一次次了解植物的習性、生長周期,一次次布置光源、機位,無數個24小時的輪守,精修15000幅畫面,最終選出40多組鏡頭。王政平、張華寧用“笨辦法”給觀眾呈現出了不一樣的視覺效果,徹底顛覆了人們傳統認知中單一的大棚和單調的作物印象。
    “蔬菜我們天天都吃,但它到底是怎么長出來的,從地底下的扎根到萌芽,到枝蔓的生長再到開花、結果,很少有人見到。我們把它記錄下來,呈現出來,很多人包括很多菜農看到之后都會感嘆‘原來植物是這樣生長的!’”劉衛斌說。紀錄片采用工筆手法,用生動故事記錄菜鄉人敢為人先、引領風先的精神氣質,濃縮菜鄉三十年的求索路,闡釋“壽光模式”形成的必然。

最高端技術和最普通農民
    植物怎么長大,蔬菜如何遠行,農民怎么致富……四集紀錄片,一個個菜鄉人的故事,攝制組想用鏡頭呈現、表達的遠不止于此。
    “現在農民有學機械、會計的大學生,有學農林的研究生,他們不僅懂種植,還懂市場,會鉆研。他們的活動軌跡在壽光、在山東、在廣東甚至東南亞,他們的想法很多,他們的眼睛早就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希望大家能夠通過影片重新認知農民這個職業。”董雅麗說。
    “凌晨2點,壽光的地利物流園車水馬龍燈火輝煌。那里凌晨4點開秤,但是當地的菜農零點就開始陸續進場。壽光取得的成績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們背后付出的努力沒人見過。希望通過這個片子能夠讓大家更理解他們,理解成績的取得背后有30年的辛苦付出。”編導李蘊琦說。
    “片中有大量最先進的農業設施,炫酷黑科技。而使用它們的,正是一個個最普通的農民。最高端的技術和最普通農民的結合,正是當前的農業正在發生的變化,山東很牛,山東的農民很牛。”編導史玉銀說。
    “我們去了新疆紅其拉甫口岸,西藏日喀則,貴州武陵山區等,這些過去想都不敢想能種大棚種蔬菜的地方,如今通過壽光的技術輸出、模式輸出種出了新鮮蔬菜。曾經掙扎在貧困線上的人們的生活也由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希望大家看完之后能真真切切感受到,中國的農民很偉大。”編導王海麗說。
    編導們把那些觸動過他們的感人故事小心地包裹在鏡頭之下,借助聲光畫面與觀眾共享。
    看完紀錄片,網友“卜祥山”在自己的微博上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壽光蔬菜的成功絕不是一蹴而就!它經歷了幾代人的付出。無論成績還是成果,都是腳踏實地,埋頭苦干得來的。當別的地區的人們在農閑時節曬太陽、炕頭聊天、‘砸牙’的時候,壽光人早已開始了白天大棚勞作,晚上放下大棚保溫被后還要‘挑燈夜戰’。前幾天,一位朋友實地參觀考察了壽光蔬菜種植、流通的過程,不由得發了一陣感慨,‘壽光人太能干了!沒白沒黑!壽光人沒有道理不富裕起來!’”
    壽光市洛城街道東斟灌村彩椒大棚種植戶李寶先和圣城街道北夏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玉江不約而同地守候在電視機前,與全家人一起觀看這部講述身邊事的紀錄片。片子播完,李寶先自豪感滿滿:“壽光的大棚菜賣到天南海北,讓很多人冬天吃上了新鮮的高品質蔬菜,我們菜農也過上了好日子。我有時出門在外,人家聽說我是壽光的,都愿意和我拉呱,這讓我很有面子。”片中提到的于家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帶領村民種植口感番茄,蹚出了一條高品質現代農業發展好路子的事例,引發了劉玉江工作上的思考:“我們也成立了合作社,發展品質蔬菜,比如黃瓜和番茄,已經和南方的一些超市對接。看了他們的故事,對走品質蔬菜之路這事兒,我們更有信心了。”
    30年前,王樂義播種下的那顆種子發芽了,它萌生出的不僅僅是一株黃瓜、一個大棚、一個產業,它是一種精神,一直在伴隨時代成長、一直延續到新一代年輕人身上的精神。《蔬菜改變中國》著力描繪的正是這樣一群人,在新發展階段,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正在奔跑追夢的“了不起”的奮斗者群像。他們的命運與蔬菜交織,為我們的時代留下真實、生動的影像。
 
我要評論
0相關評論
相關信息
  • [遼寧]事關黑土地!定了,1350萬畝!2024-04-02今年,遼寧省要實施保護性耕作面積1350萬畝,...
  • 大連市6家生產單位設施大櫻桃樣品隨機抽檢合格2024-04-02為進一步加強大連市地產設施大櫻桃質量安全監管,保障市民食用和休閑采摘安全,按照大連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春季系列行動要求,3月
  • 沈陽市日光溫室蔬菜生產機械化作業現場觀摩培訓2024-04-023月20日,沈陽市日光溫室蔬菜生產機械化作業現場觀摩培訓會在康平縣召開,進一步推動日光溫室蔬菜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及配套裝備推廣,提升蔬菜種植全程機械化水平。設施蔬菜撒肥機、起壟覆膜施肥鋪滴灌管一體機、移
  • 【直擊現場】2024 年智能農機跨界應用論壇成功2024-04-013月29日,2024 年智能農機跨界應用論壇在河南省駐馬店市成功舉辦。
  • 手機成了“新農具” “云”上春耕盡顯科技范2024-04-01在這里,手機也成了“新農具”,農藝師可以實時通過手機全天候監控大棚種植情況,并且對溫度、光照等進行實時調節,根據作物的不同過程進行智能調節。??
  • 江西贛州:智慧育秧助力糧食生產2024-04-01贛州市南康區橫市鎮農事綜合服務中心育秧工廠,村民在管護水稻秧苗。人民網 朱海鵬攝人民網贛州3月28日電(朱海鵬)3月27日,江
  • 遼寧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管理處處長劉永昌:推進2024-03-28多年來,遼寧省委、省政府持續推進設施農業蓬勃發展,...
  • 2024第三屆全國果蔬產業鏈交流會在泰安順利舉辦2024-03-283月27日,由中國蔬菜流通協會指導,上海鋼聯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主辦的“2024第三屆全國果蔬產業鏈交流會”活動,在山東省泰安市順利舉辦。
  • 現場 | 2024全國農業機械展覽會盛大開幕2024-03-283月28日,2024全國農業機械展覽會(以下簡稱全國農機展)在河南駐馬店國際會展中心拉開帷幕。據悉這是春季農機展會的壓臺大戲,
  • 朔州市推動蔬菜產業不斷提質增效2024-03-27走進朔州市天錦澤農牧有限公司的蔬菜大棚里,一根根黃瓜掛在綠油油的瓜藤上,長勢喜人,種植戶一邊采摘成熟的黃瓜,一邊介紹說,
  • 溫室網 版權所有 2000-2022 服務熱線:010-53329002 請與我們鏈接:cnga@cngreenhouse.com京ICP備09050149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8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