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開局之年,站在新起點、開啟新奮斗。如何下好鄉村振興這盤棋?2021年全國兩會上,住黔全國政協委員們紛紛獻計獻策。
支持西部地區高標準農田建設 助推鄉村振興
住黔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常委、貴州省農科院副院長黃宗洪認為,西部省區土地資源先天優勢、建設配套投入不足,缺乏多渠道資金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
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常委、貴州省農科院副院長黃宗洪
為助力鄉村振興,推進西部省區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建議國家支持西部省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以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為主要內容的山區農田灌溉設施建設。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產地市場、冷鏈物流和產品加工等產業配套設施建設力度。
同時,設立山區農業機械研發、產業化及推廣專項,推進山區農業生產過程機械化。探索適宜的農田基建、糧食補貼政策,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
杜絕“山寨”橫行 加強農村消費市場監管
住黔全國政協委員、貴陽市副市長魏定梅認為,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重點、難點均在“三農”。隨著市場整治工作深入,近年來農村市場秩序逐漸好轉,但由于農村群眾識假辨假能力、自我保護意識不強等,與他們息息相關的日用品(食品)消費市場假冒偽劣行為屢禁不止,“山寨”“三無”、劣質商品時有出現,農村日用品(食品)消費市場監管急需進一步加強。
全國政協委員、貴陽市副市長魏定梅
為此,建議把農村市場監管與鄉村振興結合部署安排,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不斷增強廣大農民群眾的幸福感、安全感、獲得感。
注重培養職業農民 合理布局農村產業
住黔全國政協委員、銅仁市政協副主席王能軍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廣大農民群眾是主力軍。為此,需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促進傳統農民向現代職業農民轉變,通過激發農民創造力,提升農業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村產業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銅仁市政協副主席王能軍
建議在推進鄉村振興中注重培養職業農民,解決好農民對農村傳統農業不愿做、現代農業不會做的難題;合理布局農村產業,嚴防產業布局發展“同質化”,充分挖掘地區特色資源,形成自己的農副產品品牌。同時,希望國家層面“十四五”期間進一步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投入,補齊基礎設施建設短板,為西部地區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
全面加強民族地區教育發展
住黔全國政協委員、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生資助中心主任潘曉慧認為,鄉村振興,思路決定出路,思路靠人才引領。建議加大對民族地區學校教育特別是師范類專業的投入,同時采取師范類專業優先錄取原則,盡可能吸引優秀人才從事教育行業。
全國政協委員、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生資助中心主任潘曉慧
此外,希望能夠支持民族地區院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一方面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小學教材和課堂教學,另一方面也讓民族特色文化得到傳承和發揚,不斷推進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繁榮發展。
鄉村振興旺不旺 人才隊伍是關鍵
住黔全國政協委員、貴州省盤州市淤泥鄉巖博村黨委書記余留芬認為,脫貧攻堅讓農村發生了巨大變化,但依然存在基層干部待遇低、村級產業發展薄弱、優秀人才留不住等方面的問題,農村留才引才機制仍然有著很大的提升空間。
全國政協委員、貴州省盤州市淤泥鄉巖博村黨委書記余留芬(左一)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當下,農村基層需要強有力的組織隊伍,需要有思想、有闖勁、能持久的本土人才。希望各級黨委、政府能夠積極創新農村基層組織福利待遇機制,發展壯大村級產業,提高村干部和村辦企業人才待遇,為農村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使他們在農村廣闊土地上大展所能、大顯身手,帶領農民共同致富。